唤醒系列(5)

 

她叫童童,按照妈妈的表述,孩子是一个善良、温柔而且孝顺的孩子。今天的谈话经历了一个多小时,前前后后我们就聚焦...



她叫童童,按照妈妈的表述,孩子是一个善良、温柔而且孝顺的孩子。

今天的谈话经历了一个多小时,前前后后我们就聚焦在“不自信”的问题上面。

“……大约是在上中班的时候,经历了一件事儿,为了参加一个英语比赛,妈妈经常在小伙伴都去玩儿的时候来训练我背单词,背句子……那段时间我很烦躁,但是我却不感觉到累。比赛那天开始了,老师问我们下面的小朋友,哪个首先由胆量第一个演讲。我当时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在低着头,老师又在不断地用眼神给我暗示。于是,我就第一个走上台去了,而且得了一个一等奖。至此,我就特别有信心!”

师:非常棒!那你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没有自信的呢?

童:大约是在三年级。

师:能告诉我更详细一点吗?三年级发生了什么?我一边问孩子,一边在纸上写下了“不自信”,放在卷面的中央,我想要把影响学生自信的因子找出来。其实对于孩子自信与否的问题,我还是特别有经验了。于是我顺理成章的开始问:

师:为啥不自信了?老师关注的不够?

童:不是,我感觉老师们一直挺关注我的。而且从小学1年级开始,我一直担任班长,做事儿踏实,质量也很高,所以老师们经常在同学面前表扬我。

师:那是因为成绩不好?

童:也不是。小学那阵吧,我成绩还可以的。

师:那是什么,你好好回忆一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童:那倒是有一件。有一次,有个同学悄悄告诉我说,童童,你不适合做班长,因为很多同学因为你最近的一些表现而不服你。

师:那你当时肯定很伤心。

童:也不。我也并不是非常在乎同学们的眼光。

……

完了,没有路子了。一般来说学生自信问题无非就是在两个问题上下功夫,第一,个人的价值;第二,他人的眼光。但是眼前这位同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没有自信了(她口述,我信任最直接的感受。),但他分明是一个既有价值,又不太在乎同学眼光的人。按理说,不会出现不自信的状况呀。

师:我迷惑了,宝贝儿,你能告诉我,你真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吗?

童:不是太在乎,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我在乎这么多干嘛……

师:那你在乎殷老师对你的眼光吗?从0~10,你要打几分。

童:我打3.5分。

她打出来的分,也让我觉得奇怪。眼前这个孩子真的这么不在乎老师的看法,违背常理呀!

其实整个聊天,我被她折腾了很久,久久不得找寻答案,她也一度把我带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让我找不出问题的症结。后来,我倒是从她一套一套的说辞当中发现了端倪。

师:宝贝儿,你在谈话过程中反反复复说到了一个词“应该”——你说,你应该不能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否则就不会很幸福;你说,你应该不要怕老师,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你说,你应该不要怕展现自己,不怕暴露真实的自我,我就是我。但是你所说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掩盖在“不自信”这个真实自我之上的面具。

师:也许你的家庭教育当中,你爸爸妈妈给你灌输了很多道理,所有的道理当中都蕴含了“应该”两个字。“应该”只是认知层面的知晓,但是他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人的行为方式都不仅仅是受到“认知”的支配,更是受到潜意识的欲望、动机、个人情绪、情感的支配的。比方说,你内心明明有点怕老师,但是你偏偏说自己也不算太怕;前者是你的内心真实体验,后者是你的所受的理性教育。理性总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说多了,你哪怕没有做到,但是似乎都照成了一种假象,你真的做到了。告诉老师实话,你怕不怕我?

童:有点怕。

师:对了。这就是老实话。但是,为什么你佯装着不怕呢?

童:因为老爸总是告诉我不能怕老师,老师也没啥好怕的呀,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

师:话虽如此,我们也这样引导同学们。但是你说老师们怕不怕领导?

童:怕。

师:这就对了嘛。同样的道理,你从小按照爸爸妈妈希望,建立一个优秀的形象。你也确实做到了——小学的成绩好、能歌善舞、会写字、能画画、干事儿踏实有质量……如此种种都足以支撑起你这个良好的形象。为了维持这个良好的形象不被颠覆和破灭,你开始又担心的东西了,你担心被同学们拆台、你担心做不好老师要批评你(童也确实提到了一个相应的案例支持我的推断。)、你担心成绩不优秀……总之,你怕你不够优秀!所以,你有顾虑了,有顾虑就不敢去做。你潜意识觉得不去做就不会出错,也许还能够继续优秀下去……

童:对,我一直都是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去成为我现在的自己的。我希望他们有面子。

师:这是好事儿呀。但是,你知道吗?不背负了太多不真实的面具——这些面具上都刻有两个你根本没意识到的字——应该。我希望你能够卸下这些压力和包袱,合理定位,静待花开。

师:我以前也遇到了一个和你一样的同学,我写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叫做“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回头我发给你看,希望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好嘛?

童:好的。

反思:父母也许都在说好好读书,变得优秀是为了孩子以后有更好的发展。这是正确的,也是本质的。但是父母也在悄无声息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张脸。不管父母承认还是不承认,孩子的表现似乎都隐隐约约成为了父母亲的面子。父母们虽然总是在说,尽力就好,注重过程,看中健康。但是当健康有了,也有了努力的过程,父母们就自然而然的把眼光投向在了“结果”之上。希望孩子能够拿出一个像样的结果来保护自己这个不具备安全感的“面子”身上,于是,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向孩子们传达出了要变得“优秀”的信号。孩子是能够在生活中察言观色的体会到的。孩子接收到了这种信号,于是就极力把自己打造成为父母期望的那副形象。

孩子实际的“自我”(现实的能力)能够支撑起这个“优秀”的形象那就好,但是,如果实际的“自我”不能支撑起这个“优秀”的形象,孩子也能体会到,于是她的行为表现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真实的自我,而是在想法设法的创造出一个能让父母亲高兴,放心,省心的形象。因为孩子们觉得,只有这种形象才是安全的。

童说,“不自信”是因为我“不敢做”;不敢做;怕犯错!

总结:

那为什么孩子说不自信,一开始所说出来的话却都直指他是一个“自信”的人呢?

原因是这样的:



他在用理性的认知来调节她现实的差距!


    关注 殷哥和你的成长心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