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唢呐名家巡礼: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唢呐”项目传承人李三平

 

艺术世家文/霍文多 白清洲艺术世家——是他和他一家人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艺术世家—...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唢呐一家人









文/霍文多、白清洲


艺术世家——是他和他一家人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艺术世家——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对他们一家人最佳的评价;西影厂著名导演何志铭也为他们一家人拍摄了《唢呐一家人》专题片,在社会上口口相传。

他叫李三平,大儿子叫李雄飞,小儿子叫李少飞,三个女儿叫李彩霞、李彩凤和李朝朝,而他的儿媳和女婿也都以搞艺术为生。
有追求,才能活得有滋味

1960年,李三平出生在子洲电市镇一个叫李渠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曾是某部队的一位军官,立过很多功,会吹唢呐,虽居于贫穷、偏僻的乡村,但其见识和志趣,却远远高于普通的老农民,这对李三平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李三平生不逢时,他们这一代人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16岁初中毕业后,李三平一方面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一方面也因父亲的鼓励和支持,自学唢呐三年,又拜老艺人刘长万和陈继德为师,学有所成。他悟性好,两年后便开始单独演出,以吹唢呐贴补生计。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忆及学艺的经历,李三平说:“刘长万是我的第一师傅,陈继德是第二师傅,他们教的都是陕北唢呐传统技法、传统曲牌,从不让吹小曲。”传统的唢呐班子被称为“老五班”,包括两杆大唢呐、一面鼓、一对镲、一面铜鼓(俗称疙瘩锣)。1982年左右,也就是李三平22岁这一年,他和薛春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薛春梅个子高挑,不仅人样好,而且有主见,用李三平的夸赞是“一看就是那种有本事女人”。他们当年三月结婚,到了十月就把家从村子搬到了镇子上,租房而居。搬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他的演出方便。但脱离开种地,就得为生计重新谋虑。在镇子上居住期间,李三平和妻子开过小卖部,卖过米面油,也卖过纸火。辛劳之中,生活也得以改变。当时,吹手过一次事,一般有18到20元的收入。这就意味着,一个“老五班”演出一次,每人可以分两三元钱。从收入而言,随行就市,这并无多少之分。事实上,由于竞争激烈,这样的演出机会也是需要珍惜的。按照习俗,吹手遇事,是不能主动上门推销自己的,只能等待主家来请。只有请(柬)到了,才可赴约,这也算是一条行规吧。由此一来,各个“老五班”,便要十分维护自己的名声。名声越广,口碑越好,自然受到邀约的机会也就越多。

此时,李三平不论资历,还是经验,都只是一个新人,缺乏同老吹手们竞争的实力。他的优势,在于人年轻,脑子活泛,敢想敢做。为了吹出名声,他决定革新自己的“老五班”,增加看点。他说:“在陕北唢呐改革方面,外边有多少专家有过创新,咱不知道。但在当地,我算是比较早的。尤其是在引进西洋乐器方面,我应该是最早的!”创新是自觉的一种意识,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具体做法上,他第一步是添加了一把小唢呐,补充了高音,其后又加入笙、电子琴。此番试验,皆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受此影响和激励,李三平不断丰富壮大自己的乐队,在管乐上补充了小号、萨克斯等。在打击乐上,加入了高音鼓、大小锣,到了后期,甚至引入了架子鼓、电子鼓、排鼓等。每次演出,根据场面大小,少则出动七八人,多则达十五六人。一时之间,他的班子声名远扬,鼎盛时仅徒弟就达二三十人。

李三平和薛春梅的两儿三女,自幼便受家庭氛围影响,皆喜爱文艺,且都喜欢跟着父亲四处演出。而子女之外,包括儿媳、女婿在内,都从事艺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是“我们全家十余口人,都靠唢呐活着。”事实上,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大家庭,家人们凑到一起,吹拉弹唱样样皆有。但之所以能组建起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离不开李三平夫妻多年付出的心血。
1997年前后,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李三平,迎来了自己艺术上的一次机遇。当时,远在浙江杭州的宋城演出公司需要陕北的唢呐艺人入场进驻,派人到陕北多方打听,最终对他发出了邀请。李三平带了徒弟一行8人,在宋城开始专业的演出生涯。这份工作,环境好,待遇优厚,每月他都有三千元的收入。长女彩霞记得,父亲将每月的工资,全数寄回了家里。但母亲舍不得花销,分文不动存了起来。家里的开支,还是靠母亲自己打工所得的十几元维持。在宋城干了三个月,李三平最终还是舍弃了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他回忆说:“公司当时还想签约,我丢不下家,再没签。”他的言语之间,好像并无什么遗憾。

在子女眼里,李三平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们各自对艺术的喜好和追求,不仅同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更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雄飞12岁开始学艺,15岁时就开始领班,由于年幼,虽有了一定技艺,但算不了账,每次出去演出,总要带一位年长者同行。这位长者,有时是他的外公。外公在拍镲、敲锣之余,主要的责任是帮他算账。长女彩霞幼年习笙,18岁参军,成了部队里的一位文艺兵。她在参与一些文艺活动或朋友聚会的场合时,偶尔会展露一番才艺,尤其是吹埙——这一散发着远古气息的乐器,总会让人如闻天籁。二女儿彩凤和小儿子少飞同他们的哥哥一样,都继承了父亲的唢呐技艺,独当一面。彩凤早年曾同姐姐学习过吹笙,也曾自学过电子琴、萨克斯、巴乌等吹奏乐器。她后来专攻唢呐,可以说是性格使然。她自幼顽皮、好动,像个男孩,因在家里排行老三,由此得到了周围人送她的“灰三”绰号。比较而言,吹唢呐比其它乐器要付出更大的辛苦。有的人,开始只知道有个吹唢呐的“灰三”,等到见了她本人,发现是个漂漂亮亮的女孩时,往往会大吃一惊。彩凤记得,有一次她领班参与一桩红事,主家的居所在一处高山上,坡陡路长。众人争相目睹她这位女吹手,比看新媳妇还要热情。她为了争气,不要下手吹,自己一边爬坡,一边演奏,直到进了院子,喘息未定,恰好父亲的电话打来了,问:“业务好着不?”他是询问她演出的效果。“好着了。”她强忍着眼泪回答说。她还想对父亲倾诉一番“太累,都快累死了”,但在众人的围观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有辛苦之后的倾诉,自然也有温馨的回忆。彩凤记得自己学习吹笙时,到了冬天,笙嘴非常冰冷,父亲总是把笙嘴在自己脸上、身上捂热了,才让她吹。或许,正是这种默默的关爱,才是构建这个艺术之家真正的动力。
有梦想,才能走得更远

演艺圈里打拼了几十年,李三平开始退居二线。只有个别特殊的推辞不掉的邀请时,他才亲自演出,捧个场面。他凭借一杆唢呐,从村子到镇子,再到城里买房定居,也算是功成名就。在子女眼里他是性格和蔼、事业有成的好父亲,这应该是他内心最感到欣慰的事情。2011年,他注册成立了“陕北唢呐民间艺术团”。他的家庭里,平时就有三班唢呐。长子雄飞领一班,二姑娘彩凤领一班,小儿子少飞领一班。他们各有所长,二姑娘和小儿子的班子都是夫妻搭档。这三班唢呐的演出,除了家门口,不时还会远涉内蒙古、山西、关中一带,影响日益广泛。尤其需要一提的是,三姑娘朝朝投身于声乐,在近两年接连推出《山旮旯旯》《人爱人》《你》等富有现代感的新民歌,备受赞誉。作为这个艺术之家的成员,朝朝的艺术个性,显然更为突出。她的梦想是突破人们对陕北民歌的固有认识,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2012年,雄飞在陕西省第二届器乐大赛上,荣获唢呐吹奏一等奖。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一专业奖项,离不开他平日的勤学苦练。他曾专门同西安音乐学院的杨会青、焦杰两位教授学习吹奏唢呐。2016年,他赶赴山西,参加了大师级艺人王高林的“黄河情唢呐音乐会”,博得好评。雄飞钻研唢呐演奏之外,还擅长吹奏管子。他的妻子是当地一位音乐教师,对他的事业、兴趣,颇有助益。

彩凤曾获榆林电视台举办的才艺比赛大奖。2013年左右,他们全家受邀参加陕西省政协茶话会,她吹奏唢呐,获得“最佳演奏奖”。彩凤的丈夫名叫吴浪,原是绥德的一位吹手。他们俩在一次对台演出中碰面,竞赛之中,互生爱慕,用吴浪的说法是“我以前没有见过女吹手,突然发现这个女子可能行了”。他们这对夫妻档,在平时的演出中,配合默契,上手和下手可以轮流吹,深受当地人喜爱。吴浪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当地的吹手。他的梦想是希望有真正的音乐人对他们这个艺术之家进行挖掘、策划与推广。

在采访中,一位资深的报人,看了李三平和他家人的即兴演出后,感慨地说:“这一家人,个个身怀绝技,不火一把,真是可惜了!”他同时建议,让他们参加星光大道,让全国更多的人知晓陕北有这样一个艺术之家。对此,笔者也有同感。在此祝愿这一艺术之家的成员,梦想之路越走越广!(此文原刊载于《榆林日报》“特别报道”栏目,2016年11月6日)

更多李三平及其一家人视频欣赏,请点击以下链接:

1.陕北唢呐一家人-李三平

2.李三平 、李宝贵陕北唢呐传统曲牌演奏

3.李三平陕北大唢呐民歌联奏

4.陕北唢呐一家人李三平老三鼓演奏

5.李少飞在子洲石垛平三皇庙演奏经典曲牌《大摆队》

6.李三平陕北大唢呐甲调《大摆队》

7.陕北唢呐一家亮

8.李雄飞管子演奏《一壶老酒》

9.唢呐一家人李少飞大唢呐演奏

10.陕北唢呐一家人李雄飞唢呐演奏

11.N年前的陕北唢呐一家人

12.陕北唢呐一家人

13.陕北唢呐一家人李少飞大唢呐

14.陕北唢呐吴浪唢呐口技演绎


    关注 大陕北唢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