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理念丨你允许过孩子的自私吗?

 

小时候自私,长大以后就一定会成为自私的人吗?大人必须时时处处教孩子礼貌和谦让、从小学会与人分享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吃好东西的时候,孩子总想一个人独占怎么办?”
“我们家孩子从来不与别人分享玩具,别的小朋友一要玩他的玩具孩子就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强迫他把玩具拿出来吗?”
“孩子才这么小就这么自私,长大以后那还了得?”


家长带孩子去朋友家串门的时候,可能遭遇这样的场面:你家孩子想要玩朋友家孩子的玩具,朋友家孩子就是不给,惹得朋友直生气,有的甚至边责骂孩子边揍孩子的屁股。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种事情发生在你家,你家孩子不让别人碰他的玩具,生气、揍孩子屁股的人是你。

大人们揍孩子,一是觉得孩子自私,二是觉得孩子的自私行为,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当然,我们做得最多的是,从小教育孩子要礼貌谦让,不要自私,好东西要与人分享。如果孩子不从,很多家长就会忧心忡忡。于是,生活中大人强迫孩子与人分享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演变成肢体冲突。

小时候自私,长大以后就一定会成为自私的人吗?

大人必须时时处处教孩子礼貌和谦让、从小学会与人分享吗?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有一种理论认为:

小孩子自私不是问题,强迫孩子分享的大人才是问题。

因为自私其实是孩子的本性,而分享则是习得的观念。分享观念的习得当然离不开教育和引导,但教育引导并非越早越好,过早开始的教育引导,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还会产生反相用。
著名经济学家、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的研究为上述看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了测试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利益”面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恩斯特·费尔教授曾经主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糖果实验,2008年,恩斯特在全球知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该实验的结果。

在实验中,恩斯特一共邀请了229名3至8岁的瑞士儿童参与三轮不同的实验。在每轮实验中,实验参与者都面临两种不同的选择:

在第一轮实验中,每名参与实验的儿童获得一份糖果,他面临的两种选择是:将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在第二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三份糖果,面临的选择是:把两份糖果分给另一名儿童、自己留一份,七者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在第三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面临的选择是:把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发现,参与实验的儿童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在第一轮实验中,近80%的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一份糖果。在第三轮实验中,虽然面对着双份糖果的诱惑,仍有高于40%的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各得一份糖果,而3至4岁儿童中只有不到9%的人会选择与对方平分。而在第二轮实验中,多数7至8岁儿童不愿意让另一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而自己仅得一份。

因此恩斯特得出结论:

3至4岁儿童普遍显现“利己”倾向,不考虑其他孩子的利益。5至6岁儿童的表现相差无几,但7至8岁儿童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三四岁的孩子通常是最自私的,而懂得与人分享一般要到七八岁左右。

恩斯特的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自私或许是孩子的一种本性。三四岁的儿童通常是最自私的。

第二,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自私与否,既与基因有关,也与后天的养育有关。

第三,让孩子告别自私,当然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引导,但在孩子最为自私的阶段,教育引导也许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还会有反作用。


也许在孩子最为自私的年龄,强迫分享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相反,它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占有过之后,孩子在大人的引导、示范之下,可能更容易走向分享。相反,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占有过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我们总担心孩子自私,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学会与人分享,甚至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出发点当然值得肯定。但这样做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真的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你下一次怒发冲冠、想强迫孩子分享时,你该在心里好好问问自己:

你真正允许孩子自私过、占有过、专享过吗?

图文综合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名:梯田亲子堂

微信ID:titian-qinzi

[b]亲子互动、育儿分享、
生活感悟金色梯田招生热线:

400 0731893287624941@qq.com

[/b]


    关注 梯田亲子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