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奖励不惩罚,亲,你是木头人吗?

 

所谓不奖励不惩罚是不正确的...

曲韵

德国认证积极心理治疗师

澳大利亚积极心理治疗与跨文化咨询中心

主任/首席专家

澳大利亚注册四级(最高级)心理咨询师

原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专家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提倡一种理念:对孩子的行为要不奖励不惩罚,要顺其自然,甚至于对于学校里老师根据孩子好的行为表现,发小红花或者发小贴纸等这样的措施也表示无奈和不满。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所谓不奖励不惩罚是不正确的。
行为的目的性决定了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包括小孩。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是为了满足他的某个需求,为了实现他的某个目的。

而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行为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期间还会涉及到与旁人的合作:这时候我们的目的可能是有利于旁人的,也可能会损害到旁人;我们自己的目的与我们所处的社群之间的目的或许是相容的,或者有可能是相对立的。

因此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行为可能会获得他人的赞同,也可能会因为冒犯到他人而受到相应的谴责。
明明白白地回应孩子的行为表现
人是互动的,一个人的行为一定会引起另一个人的反应,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反应。这些由于他人的行为引起的情感反应比语言进化还早,这些情感的变化用于组织人和人之间的关联,以及个人跟群体之间的关系。

而孩子的行为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主要在于学习,在于模仿。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主要是模仿父母,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教导孩子,训练孩子。因此当孩子表现出来某些行为之后,父母及时和实时的回应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当孩子有某些行为时,你想没有回应都不可能,你的那些非语言的、非物质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同样是奖励和惩罚,孩子会感受到他的某些行为你是喜欢的赞赏的,某些行为你是不赞赏的,是讨厌的,反感的,甚至是激怒的。

你这些反应孩子能够感受到,并且孩子自己会上升到认知,并且根据这些认知,孩子再调节他自己的行为。

你以为没有给予孩子奖励和惩罚,其实你肯定表现出来了。与其压着让孩子自己摸索,不如你更直接坦诚地表现出来:你对孩子行为的回应,是喜欢的,认可的,赞赏的,还是不喜欢的、反感的,甚至是被激怒的,对于他们具体的行为表现,孩子年龄小,给予一些物质的奖励来表示你的认可和赞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不应该的。

同样,如果你的情感反应很强烈,变得严肃,变得认真,比如板起脸来很痛心地批评孩子的言行表现,不仅没有什么不对,而且恰恰是应该及时给予孩子的正确回应。

人的成长就是这样的,通过他人的回应,他才逐渐知道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才是自然的成长过程。

把不奖励不惩罚而让孩子自己成长叫做自然成长,反而是不自然的,违反了人的社会性的,及在社会群体中,你的言行造成他人反应的自然规律。
尊重生活常识
有些家长看了一些育儿理论后,甚至还自己成为老师,把这些理论变得刻板,而且变得泛化,好像稍微有点奖励,就会变得唯物质奖励;稍微有点惩罚,孩子就会被打击了,孩子将来就自卑了,就完蛋了。

这些理念又刻板又泛化,这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有些家长在自己家里刻板也就算了,就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实行你认为的正确育儿理论。但是对于在学校里老师给奖励了小红花,你也看不顺眼,你也认为人家那样做不对,那这就有点过度了。

毕竟在学校,在长大以后工作场所,在社会群体中,你的言行带来的结果是被广泛认可的,赞赏的,被接纳的,还是不被认可的,不被接纳的,甚至引起别人的反弹的,这都是奖惩,这些是自然的必然的奖惩。你是管不着,控制不了的。

希望家长们能够尊重生活常识,不要被似是而非的理论,或者被“各种理论”刻板的半吊子执行者给带偏了,你正常生活就好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对,那孩子的一些言行会过度会有反应的,其他的时候,怎么做都没有大错。

因为生活是多方面的,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多的,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控制得了的,希望家长们能够尊重生活常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本公众账号是儿童心理专家、原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专家曲韵老师运营,旨在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科普类文章,本公众账号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关注。

策划编辑:孙徐玲

责任编辑:李佳净

更多文章:

爱与耐心—是对孩子不当言行的情绪反应与指导

你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不要让家长以为的“委屈”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夸孩子常见的五种错误方式,别再用了!

孩子可以惩罚吗?怎么罚?


    关注 心欣向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