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2017年度宏观展望】预期的博弈和加价不加量的流动性

 

1.资产荒下的债牛逻辑依赖于一个核心变量:市场博弈央行宽松流动性的预期央行如果毫无动作,则会被预期捆绑,结果...



1.资产荒下的债牛逻辑依赖于一个核心变量:市场博弈央行宽松流动性的预期

央行如果毫无动作,则会被预期捆绑,结果是杠杆越加越高,久期越配越长,隔夜逆回购越做越多。杠杆越加越高,债券价格会加速,如果央行现在不出手干预预期,收益率曲线会加速走平。最后要么市场绑架央行降短端,要么是拥挤交易后的一哄而散。央行拉长短端负债的期限后,扰动了博弈宽松的预期。央行不可能去在最高点去刺破泡沫(这时利率曲线彻底平了),现在不动以后就被动,所以要先动。

2. 流动性管理“加价不加量”

8月底以来,央行的流动性操作出现明显变化的变化就是锁短放长和加价不加量。第一,流动性操作的量没变,基本上每月MLF增加多少,逆回购就减少多少。第二,流动性操作的期限拉长了。8月底,14天逆回购重启之后的存量逐渐超过7天逆回购,同时3个月期MLF连续缺席,8月份以来的MLF操作已经变成6个月期和1年期的组合。

央行拉长期限的做法也便于让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央行推出不同期限的流动性工具的初心,就是希望完善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提高利率从短端到长端的传导效率,方便从数量调控(货币供给)到价格调控的转型(利率)。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现状是货币市场交易量最大的在短端利率(隔夜逆回购),但政策工具的期限多在7天以上(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SLF、MLF、PSL)。宏观经济层面,投资不足(长端负债少)投机过剩(短端负债多),市场集中于博弈短端预期。既然短端工具不足,那不如拉长期限,去中端斗法。

3. 短端利率不退让,流动性不正面压迫

流动性不松不紧,期限上拉长负债端期限,抬高负债端成本。前期市场一致性宽松预期过强,绑架央行放短端,央行用重启14天逆回购的方式扰乱市场预期给自己解绑。从效果上看,央行成功了。8月底重启14D逆回购的预期扰动让10年期国债利率从2.69上到2.76。从意图上看,央行是不会在短端利率退让了。央行解绑了短端利率的压力后,压力从负债端向资产端转移,倒逼前期拥挤交易的长债降杠杆。但不松不紧的流动性操作只会影响到交易情绪,既不用担心基本面,也不用担心其他资产(股市和房地产)被利率上行波及。

用加强监管的方式紧信用,用短端不退让的方式稳货币,可能是未来中国金融政策的常态。“万宝之争”后,金融监管的方向更多的是清理监管盲区,像2013年钱荒一样的正面流动性压迫几乎没有了。矫枉过正的流动性压迫可能会把市场打残。信用的边际扩张受预期驱动,当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发生反转,信用必然边际收缩。结果是配置型的压力减轻,但负债端的成本控制压力上升。信用收缩期,债市应该保持积极防御和灵活。

4. 降准降息不可能,财政政策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决定性变量

不仅短端的逆回购利率不退让,降准降息也越来越不可能。2012年之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在经历长期下滑,货币宽松的预期会进一步推动存量型资产的价格,而对要素型资本的投资并不会起明显的作用。宏观层面,2012年以来从投资到借贷的信用派生过程放缓。微观层面,2015年开始企业和居民“屯短钱(M1向上)、不长投(M2向下)”,经济落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说“你不能推一根绳子”。逆周期的货币宽松解决不了当前的结构性问题。当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后,利率的地平线将更加取决于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


    关注 雪涛宏观笔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