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里的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特别适宜布置公园,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

点击上方“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订阅哦!
太湖石,又名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特别适宜布置公园,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因此也是皇家园林里常用的布景石材。

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自然也少不了太湖石布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廓然大公及长春园含经堂景内就有太湖石假山。其它景点,如文源阁、茜园等也有太湖石布景。
玲峰石


玲峰石为文源阁前边方池中所竖巨型湖石,乾隆赐名“玲峰”。此石产自京西房山,高约六七米,体积庞大而又玲珑剔透,共有大小孔穴84个,被乾隆称之为比万寿山青芝岫“有过无不及”,比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八十一穴异石还要“过犹远”的西山神产。该石有乾隆御题“玲峰“二字,并刻有乾隆《题文源阁作》、《玲峰歌》、《再作玲峰歌》三首御制诗,及词臣彭元瑞、曹文植等人诗咏和“异石超三洞”题记。


青莲朵
圆明园青莲朵原立于茜园西宫门即垂花门内。该太湖石原是南宋杭州德寿宫故址上的芙蓉石,至今已800余年历史。德寿宫原有一株古苔梅,傍置此石,形若芙蓉。明末清初,由蓝瑛、孙杕合绘梅石图刻于碑(即兰瑛梅石碑)。后古梅枯死,惟碑石为伴。

该太湖石高、宽均150厘米左右,长230厘米。下为荷叶状须弥座,高70余厘米。石上刻有乾隆十七年御笔行书青莲朵七绝五首、乾隆三十一年行书“青莲朵”三字,及汪由敦、梁诗正赋诗各一首。青莲朵如今尚完好无损,惟所刻三诗已几乎风化无遗。
青云片


位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别有洞天景区内的时赏斋。该太湖巨石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前后从京西良乡移来本处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镌刻御题名“青云片”三字,石上还刻有乾隆御笔诗咏。青云片石与万寿山青芝岫石,皆为米万钟从京西大房山采得,欲置勺园力未就,弃之良乡。乾隆《青云片歌》诗句云:“万钟大石青芝岫,欲置勺园力未就。已达广阳却弗前,土墙缭之葭屋覆”。“向曾舆运万寿山,别遗一峰此其副”。“伯氏吹埙仲氏箎,彼以雄称此通透。移来更觉易于前,一例为屏列园囿。泐题三字青云片,兼作长歌识所由。有时为根叆靅生,有时为峰芳润漱。虚处入风籁吹声,窍中过雨瀑垂溜。大青小青近相望,突兀玲珑欣邂逅。”
绘月石
搴芝石


绘月、搴芝二石皆由乾隆御笔题名,原为长春园含经堂旧物。二石均配有体量较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座高100厘米。二石之质地、造型和底座,皆表明这是一对姐妹石。

搴芝石:“搴”意为“拔”。高约180厘米、宽120厘米、厚50厘米。状甚瑰异,如灵芝状。其石韵味独具,造型优美,雍容华贵,亭亭玉立在黄瓦、红墙、古柏群中,为皇家园林增添了妩媚。后由朱启钤运至中山公园。(民国时期)移置于中山公园西侧“宰牲亭”前。

绘月石:高约200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原置圆明园四宜书屋后,石上有两个半月形的洞孔,其中正中石洞宛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乾隆御题“绘月”二字,俗称“绘月石”。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该石在1914年被移置于中山公园水榭北边小岛上的四宜轩旁。


    关注 圆明园遗址公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