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行记】周玄毅:循环论证与辩析人心

 

我的图文...



循环论证(又称为乞词魔术等),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如证明“鸦片能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自证。换句话说,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

 小编
小编打辩论从来不会用循环论证,但却是在场上见过循环论证最多的。初听起来觉得好有道理,细听之下其实根本就什么都没论证嘛。虽然有时候能够侥幸获胜,但如若是高手过招,只一眼便能勘破。



辩行记93:循环论证与辩析人心关于循环论证,有一个属于普通人的常见错误,还有一个属于聪明人的进阶性错误。

先说常见的错误,也就是“认不出伪装形态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的基本形式,是“因为A所以A”。也就是说,作为结论的A,被当成了论据。以需要论证的结论为前提,来得出这个结论,是以谓之“循环”。但是世面上常见的循环论证,一般会被包装成“B必然是A,因为B所以A”,这样看起来,就不会像“因为A所以A”这样露骨。

比如说,有一种关于“高薪养廉”的循环论证是这样的——因为“凡是不能养廉的(也就是说不能满足贪欲),都不足以称为高薪”,所以“高薪一定要是高到足够让人不产生贪念的薪水”(B必然是A)。这样一来,虽然内在逻辑是“因为能养廉所以能养廉”的循环,但是至少听起来有点像“因为高薪所以能养廉”。

这个“乞题魔术”的关键是:“B必然是A”并非是论证出来的,而是强行定义出来的。“高薪”与“廉洁”之间的关系,本来是需要数据和案例从经验层面去证实的,现在你把所有贪腐动机都定义成“薪水不够高”,虽然也能自圆其说(每年发你一个亿估计还真懒得贪污),但却并没有实际意义。

像这样的逻辑谬误,学过点辩论的人都知道怎么反驳。直接一句话点破就好:你之所以认为高薪能够养廉,只是因为不能养廉的在你这里就不叫高薪,这不是循环论证吗?如果对方真的没有进行别的有效论证,此时就只能哑口无言了。 然而,辩论学到这里,容易犯一个进阶性的错误,那就是由于警惕循环论证,误把分析时的自洽,当成论证时的循环。

比如说,比较一下这两句话的不同:

1、为什么高薪能养廉?因为如果不足养廉,有什么资格叫高?

2、为什么人要讲道德?因为如果不讲道德,有什么资格叫人?

形式上说,两句话一模一样。但是就内容而言,“高到让人没有贪念才配叫高薪”,很牵强,因为没人在说“这是一份高薪的职业”时,暗示做这个职业的人没有进一步的贪念;而“没道德的不配叫人”,似乎也说得通,因为对道德的谴责,很多都是以对方“不是人”为结束的。

为什么形式一样,给人的感觉却不同?因为前者是在论证,后者却只是在分析,论证不允许循环的,分析却必须自洽,不要错把自洽当成循环。

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有个说法很关键——循环论证乃是“实质谬误”,而非“形式谬误”。也就是说,“因为A所以A”之所以是个无效论证,错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内容有什么错呢?错在论据不充分,因为根本就没提出新证据嘛。

所以你看,循环论证的“循环”之所以不对,是因为它没有论证效力。那,如果根本就不是在“论证”,而只是在“分析”呢?岂不是就没问题了?而我们都知道,分析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切都从原命题出发,不允许任何超出原命题的内容。

就拿“人要讲道德”这句话来说,你既可以论证,也可以分析。论证的思路,是为“讲道德”找到功利的、可验证的理由,比如“真诚待人会让你事业亨通”,“讲道德有利于心理健康”,“道德是进化的产物所以我们最好是顺势而为”之类。

而分析的思路,则是在“人”这个概念里找到“道德”的属性。怎么找?字典是不够用的,因为像“人”这么大的概念,没有哪本字典能涵盖;也不能像几何证明那样从公理到定理,因为它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确定性。这个分析,不是在书斋里引经据典或者纸上谈兵,而是在日常语言中发掘那些“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东西,归根到底也就是诉诸听众的自由心证。 此之谓“辨析人心”。

具体来说,我们要分析的是,当我们在说“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到底会想到些什么?比如说,人要有人格,也就是自我同一性,而这就意味着诚实。这岂不是说,“诚实”这种道德属性,其实也是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我们不相信一个人的诚实,其实也就是在“人格同一性”这个意义上“不把TA当人”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说了不算,我就当你说的不是人话,那你自然也就“不是人”了。这岂不是意思着,在诚信这个方面讲道德,是人之为人的一个要件?

以上只是一个小案例,关于“道德为什么是人的必然属性”,还有很多文章可做。但是总归会落实到“不这样就不是人”。为什么不这样就不是人呢?你要讲道理让观众心证;怎样让观众接受你的道理呢?你要讲出观众心中对于“人”这个概念已有的潜在认识,而这就是个阅历和表现力的问题了。能“说动”你的听众,让他们觉得“如果不这样,多少就不太算是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你就成功了。

所以你看,分析概念,总归是要诉诸人心,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的任务是找到有利于你的最大公约数。而这,才是可辩性的根源。下次有人再拿“循环论证”扣你帽子,你可以淡淡一笑,回答说:不好意思,这不是循环论证,这是对这个命题的合理分析。 说真的,这种辨析人心的工夫,比“论证”是更上一层的。


河北工业大学辩论队

微信:hebutdebate
有问题尽管来撩小编吖~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hebutdebat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