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6年,70岁大老板发现农村最缺这个

 

假如你是个大老板,你退休了去干啥?我的想法是,目前还没想好。但今天的主人公苏祖才一退休就回了老家永川区...



假如你是个大老板,你退休了去干啥?我的想法是,目前还没想好。但今天的主人公苏祖才一退休就回了老家永川区何埂镇仓宝村。在村里呆了6年,他发现农村缺路、缺水,缺产业,但更缺的是文化。

于是,苏祖才用自己近300万元养老金,将老屋改建成乡贤课堂,自己走上讲台为青少年讲解传统文化,请来专家为村民传授种养技术。



1945年,苏祖才出生于仓宝村。老人只上过小学,毕业后做了一名石匠。上世纪60年代,他幸运地被招录为一名机械工程兵,后来转业到重庆一家建筑公司。

1995年,50岁的苏祖才下海在混凝土行业打拼,先后创办了多家公司。到2008年,几家企业年产值约3亿元。

“身体不是很好,患有糖尿病。”2008年,苏祖才退下来后回到了仓保村老家,“还想为家乡做点事。”

在永川区何埂镇与江津区石门镇交界处,有男女两座石笋山。山上有三教寺、孔雀湖和云海,珍稀动植物及名贵药材等1500余种。苏祖才从小就在山里玩,觉得石笋山很有旅游开发价值。



回到老家,苏祖才带头捐资,推动何埂到江津柏林镇(何柏)的公路建设;路通后,又与人共同出资1240万元对石笋山进行保护性开发。

仓宝村地势较为平坦,但青壮年多是在外打工。见田地撂荒、儿童留守、老人空巢在家,苏祖才利用自己在主城的人脉关系,引来重庆一公司投资1000万元,流转300亩土地,建立辣椒基地,并兴加工办厂。当地60多位村民返乡就业,既挣了钱,又赡养了老人、照顾了孩子。

修五保家园捐11000元、建人行便道又拿3万元……回村8年,苏祖才为家乡捐资达60多万元。然而一件事情却让他意识到,农村重要的问题是发展,但最缺的却是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

在当地,有人合伙流转了稻田发展产业。然而,因股东间发生纠纷,连续3年没兑现租金。后经苏祖才协调,最终为村民拿到欠款。

“做人、干事,特别是经商,不能丢了诚信。”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十年,苏祖才接触了不少人,也挣了不少钱。但他认为,挣钱不讲诚信,挣钱不讲奉献,终究只是个钱袋子,“为人、做事不能丢了传统文化。”



在老家的日子里,苏祖才越发意识到,农村确实缺路、缺水,缺产业,说到底就是缺钱。但他认为,农村更缺的是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搞好生产、发展产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人文精神。

“相比富钱袋,富脑袋更重要、更迫切。”苏祖才回顾一辈子为啥走得这么顺,那是自己从小记住了父亲关于“忠孝诚信、仁义道德”的祖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又把“文明勤奋、求实创新”作为家风教育子女。苏祖才说:“传统文化丢不得!”

1994年正月初一,苏祖才回到仓宝小学,看着破烂的教室,当时他就想,哪天自己发财了,一定回来资助学校建设。

现在,教育发展了,仓宝小学没有了。但苏祖才决定,将自家的老房子拆了,重建一所新房子,专门用于传统文化教育和产业专业技术培训。

苏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土瓦房,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2014年,苏祖才拿出自己近300万元养老金,在老屋旧址上建起了一栋三楼一底的三合院。



进村记者发现,三合院前,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镌刻着“苏源”两个红色大字,石头背面可有《苏源小记》。据说这都是苏祖才自己起草、书写的——

……祖才谬承乡贤之名,不敢复命,乃出资聚力,再兴土木,于二0一四年竣工。以之用作传统文化道德及现代专业技术培训基地,服务仓宝乡邻,促进社会进步而稍尽绵薄。旧舍尽除,焕然更新,华屋落成,巍然壮观,为志久远,命名苏源。

底楼的堂屋摆放着苏家祖上的照片,每逢春节、清明,寒暑假,苏祖才就会在这里举行家族文化教育,西厢房是乡贤课堂教室,东厢房是专业技能培训室;第二楼、第三楼正屋分别是雅正堂和乡贤书屋。



现在,每年春节村民出门务工前,都要来到苏源的乡贤课堂,听听苏祖才讲讲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企业老板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等知识;到了寒暑假,他又把孩子们请到这里,结合自己的身实践和心得,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根植下感恩、诚信、友爱的品质;一到柑橘、辣椒管护季节,苏祖才又让村民走进专业技术培训室,接受政府组织的产业技术培训。

“见贤思齐、诚信重义、崇德尚法、爱国爱家。”苏祖才说,他要坚持在老家这片土地上,在文化最薄弱的农村根植下传统文化,让这里人们带着文化、技术奔小康。

“他就是乡贤课堂的活教材。”当地人说,苏祖才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他正如《苏源小记》讲的那样“水流万里,不忘起源”,“老人正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关注 记者进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