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 第四分会场综述

 

综述第四分会场:“多规合一”与生态用地配置

第四分会场:“多规合一”与生态用地配置。由南京农业大...

综述
第四分会场:“多规合一”与生态用地配置

第四分会场:“多规合一”与生态用地配置。由南京农业大学石晓平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教授领衔报告,年会优秀论文获得者,沈阳农业大学冯玉萍硕士研究生、河南城建学院鲁春阳副教授、北京舜土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汪瑞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魏洪斌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李剑讲师也分别做了报告。报告会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许坚和北京师范大学赵烨教授共同主持。

石晓平教授的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多规合一”与生态利用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讲述规划演变发展的历程,凸显在这个规划演变过程中的法律地位、规划手段、政府间职责划分的变化;第二部分讲述了“多规合一”过程中的生态用地管理,展现了生态用地管理的现状以及管理思路;第三部分则讨论了在“多规合一”理念指导下生态用地管理可能的创新路径。石教授指出,目前“多规合一”较少涉及到法律内容的调整,这是因为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法律内容调整的难度十分大,并不是单纯将几个口径对一对,而是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例如,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框架给以支持,多规控制的层级结构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定等。此外,石教授还指出了“多规合一”的难点及症结包括规划职能分工不清,规划上下层级关系不合理,规划类别间协调性较差,规划实施机制有待健全等。针对生态用地的创新问题,石教授强调,不仅应是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还应该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上进行创新。

郝晋珉教授则从生态空间问题的角度分析“多规合一”。郝教授认为,“多规合一”不是创新,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机制体制问题。“多规合一”实际上就是应该使得各部门在管理体制上能够达成共识并协调起来。郝教授认为,生态空间,是一种渐变的而并非绝对的空间,例如划定的生态红线,虽然生态红线包含的空间大多数是属于自然空间,但是生态红线所包围的空间并不是生态空间的全部,它只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各样功能的单元,是我们这个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或者恢复的一个最小单元。现在所划的生态红线只是一个最小的空间,而最大的生态空间是农业空间。针对生态的空间配置的一些管理问题,郝教授提出不仅应根据不同的尺度对生态空间进行配置,更要以生态功能的平衡为依据对生态功能进行配置。郝教授最后总结道,“多规合一”的关键是认识的统一、管理的协调,生态空间的问题同样需要统一认识、统一概念、统筹管理。

石晓平教授与郝晋珉教授针对生态用地的“多规合一”能否建立起统一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石教授举例,若需要测算每一块地的生态价值,放到一个部门来监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由于现在是大部制,更应该明确从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如何进行监管。而郝教授则认为目前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基层,而若想解决问题,“激励机制”是个较好的方法。两位教授都认为,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搞好整个空间规划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满足各种需要,需要各种各样的机制。他们相信,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会出现一个有效的政府机制来进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注 舜土机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