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故事|说说小年祭灶的事

 

小年祭灶那些事儿...

今天是小年。
也有人会说今天不是小年。
为什么呢?
◔ ‸◔?


因为在哪天是小年这个问题上,有着不输“豆腐脑该吃甜还是吃咸”的根本性分歧,甚至还要更复杂些。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官三民四船五”,即官家在腊月廿三过小年,普通百姓家是腊月廿四,而生活在船上的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虽然总体而言大致呈“北方过廿三,南方过廿四”的格局,还是有不少地方特立独行,比如江浙沪地区多是腊月廿九,安徽不少地区则是正月十五。

在“什么时候过”这一点上全国人民各有各的主意,但到了“怎么过”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似乎异常的一致:


在各家灶台上端坐了一年,也用小本本记了一年的灶君,到了这天就该上天汇报工作了。不知道以前灶君们怎么上天,如今多数城里人家都没了烧柴火的土灶,灶神们似乎都只能栖息于燃气灶,上天的时候用的可能也是清洁能源了。

扯远了,我们绕回来。

坤宁宫灶台
旧时紫禁城中也祭灶,“灶间”就在坤宁宫。坤宁宫内灶间东壁上设有灶君牌位:“东厨司命神牌”。从雍正时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御茶房、御膳房设供献三十二品、黄羊一只。祭祀时,宫殿监奏请皇帝皇后诣佛前、神前和灶君前拈香行礼。跟宫中其他仪典一样,异常严肃。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一处记载,未辨真伪,却十分好玩。乾隆时,祭灶日当天会在坤宁宫正炕上设鼓板,皇帝驾临后,坐到炕上,自行敲击鼓板,“唱访贤一曲”,皇后也会相和。这个“自弹自唱”的节目,如果曾经存在的话,也没能延续太久,此后便不再见诸记载。



不同于宫中,对于我大吃货国的普通民众来说,厨房这个神圣之地哪怕只是燃起一个火苗,都能让你兴奋得颤栗:火都点上了,吃的还会远吗?!所以,你没法在厨房继续你的伪装,我们的灶君把你看得一清二楚,好事坏事统统记录在案。这么些黑历史我们自然不能随随便便就让灶君捅了出去。机智的吃货国子民们便想出了一个颇具本国特色的办法:给灶君吃糖,吃那甜过初恋的“㬵牙饧”!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写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的“㬵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对!粘到张不开嘴,甜到说不出坏话,自然家丑也就不会上达天听了。

也许正因此而有了那首儿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这首儿歌版本众多,有的地方把“扫房子”换成了“写福字”,有的地方炖的不是羊肉,但精神内核都是一致的:写满了对过年的祈盼,对团圆的祈盼,自然也有对美食的祈盼——毕竟八天里有六天的主题都跟吃有关。

忙碌了一整年终于熬到了年关前,大家对过年的满是欢欣的祈盼中或许会带着些许焦虑,通过每天一个“任务”,悄然无形地就把大家引导到了大年三十。

常有人说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觉得平淡无趣,少了早年的热闹与活力。但可能只是因为少了些仪式感。从今天起,每天跟家人完成一项属于你们自己的“仪式”,到大年三十,或许,你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在留言中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家乡的小年习俗吧。
这次,没有奖品,
只有满满的






(๑•ᴗ•๑)


漫画:王天帅



    关注 微故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