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再多,可依然问不好一个问题

 

真正的沟通,是全然的倾听、关注与感受。...



前情回顾:此篇是教练技术公益课的感悟体会之三,第一篇是《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兑现自我承诺,找寻自己想要的,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二篇是《生活其实都是鸡毛蒜皮,但却常常弄得鸡飞狗跳》,很多时候,当注意力调整到当下,你会发现,当下那一刻,是觉醒的,是愉悦的。若你真的能关注到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你会发现,当下是没有问题的

“懂得再多,可依然问不好一个问题”
教练更多时候是在引导对方梳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所以对教练而言,提问,是重要的技能之一。

读了20多年书的我,自认为很会问问题,可在现实面前,却生生地打了自己的脸啊啊啊。

首先是四人一组,体验教练式提问,Allow老师要求:

1.开放式提问

“你是不是、愿不愿意”,都不是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不会带给人太多启发。

2.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多少时候都是,“你干嘛去了”“你是不是…”“…对不对”“说不说!”……

一连串问题直接让人一脸懵逼,还谈什么引导和思考。

3.提问简短

言语越多,信息越模糊。

教练的提问,不是基于我们对对方问题的理解,而是基于谈话过程。多少时候我们自认为很了解对方很理解他的现状问题,就带着评判直接跳过提问阶段开始下结论给建议。

在提问的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用身体感受,而不是用头脑分析。感受到这个过程中能量的流动,谈话过程才会不断向前。

你会发现,只是切换了谈话模式,谈话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一开始练习,会发现,真的不会提问,张嘴全是建议。关于建议,其实我们不说,对方也知道。所以说,缺的不是意见建议。

谁给过你从来不知道的建议?

此言甚戳我心!

建议,并没有给对方新的创造性。但提问,却会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用倾听和提问,代替评判和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说,过往经历越多的人,越不容易学习教练技术式提问。

放下评判,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它是一辈子的修行。放下评判后,生活会更自由,选择更多,也拥有了更好的关系。

所以在提问时,请自我觉察:是否能放下自我,更好地去聆听和提问对方,引导他进行自我探索。

怎样快速get提问技能?

练习全然的关注,真正的陪伴,与真正的支持。

若按照自己的提问与引导节奏,别人会跟不上。而若把自己融入他人节奏,别人会感到很舒服,节奏一变,效果也不一样了

别人也会从“你是来挑战我、你不信任我”,转换成“你愿意聆听我、支持我”,节奏慢下来,慢下来,不光是提问者可以更好地关注与感受,将注意的焦点,全然放在对方身上。也不知不觉将对方带入一个舒适放松的心境,放下自我,全然思考。我们也可以放下自我,全息聆听

先融入,后改变。接下来放出大招——全息聆听STEP的四个步骤





把聆听到的内容放在四个象限里填一填,会发现很不一样。

S(selves):个人的想法。

案主对事件的看法,也包括自己的理解;

T(truth):客观存在的事实。

真正具体发生的事情,一个画面,“具体发生了什么?你具体做了些什么?”,把案主从情绪引领回事件本身。

E(emotion):情感和渴望。

倾听他的各种情绪,忙啊累啊,听到他渴望的是什么,很多是希望被理解被接纳。感受到情感,不忍心,心疼,穿越各种评判、情绪,感受到情感的部分。

P(potential):潜力。

看到未来,帮别人看到他的无限可能与潜力。

最后一个P(purpose):谈话最后,询问到对方,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探索的什么,会引发对方反思和觉察。

         沟通和谈话,从练习提问开始吧,从问好第一个问题开始

“真正的沟通,是全然的倾听、关注与感受”
第一天在温暖中结束,Allow老师布置了个“课后小作业”:

今晚和你的家人或是朋友待在一起时,只要彼此点头,偶尔交流几句就可,不要给任何建议,忍住不给自己的任何想法,只是去倾听。

(忍不住咋办?六秒钟,咬一下舌头,告诉自己忍住,哈哈)。

这源于他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深深受到触动。一个部落的一群人,围坐篝火,点头微笑,一言不发,相互传递水与食物,整整一个晚上,每个人都流淌着自在适然的活力。他说,他感受到了真正的沟通

第二天一早,大家分享自己昨晚的“作业心得”,有三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1
一位负责的妈妈,答应孩子,从半夜3到5点一直叫她的孩子起来写作业。

大致就是,作业太多,孩子1点了还没写完,然后和妈妈说,三点叫我起来接着写。妈妈就定了闹钟,三点叫她,然后没叫起来,因为孩子也很困很累。一直叫到五点,隔一会就去摇摇她,要不要起来写作业了。结局是五点多的时候孩子自己起来了,然后早上去学校的车上还在写,下车的时候孩子心情很好,说,“妈妈我终于把语数外写完了”妈妈想,嗯,物理可能还没写,但是焦虑的心情随着孩子的欢快也得到很多缓解

大家听下来的感受好多都是,太可怕了,孩子好辛苦

(米兔,听的时候头皮发麻,初中小孩儿啊……上海小孩儿比我想的要辛苦太多,好不容易啊,本以为山东孩子就够辛苦了……)

而Allow说,我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负责、伟大,信守和孩子的承诺。孩子要求妈妈叫她起床,妈妈就真的晚上一次次起来她。

为何同样的倾听,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因为我们都带着评判,带着对孩子的怜悯和对母亲的评判在听,所以我们听到了孩子的辛苦,看到了母亲的执着。

但Allow却是放下了评判,放下了自己的标准、思维系统,真正感受到了这位母亲对孩子关心、担心的感受,真正站在她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事情,整个孩子要起床写作业她答应要支持她而不是只看到母亲一遍遍去叫孩子起来的局部。如此,才能做到真的去支持到她
2
一位年轻的二宝妈妈,谈到了很多人的心声,关于听“老小孩”父母的唠叨时,忍不住要分享自己的想法(其实就是变相在给意见),怎么破

这个真的就属于,“道理都懂,但依然没用”。我们都知道要放下评判,只是去倾听,管好自己的嘴,可是真的话到嘴边,多少人能放下那个“自我”,去真的感受去尊重父母的想法?

Allow面带春风的说,虽然你会说他们唠叨,会不耐烦,但还是因为你在意他们,把他们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哇,真的耶,如此一说,我的心都柔和了,父母的唠叨显得那么可爱,他们的爱,我们对他们的在意,如此之深,我们好多时候都忘记了。

敢问世间还有谁能认真的品味你每一条盆友圈,感受你每一条的心情状态,我的孩子,最近有没有好好休息,状态是挺好的吗?

还有谁会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把养生心得、防诈骗信息、居家小知识收集起来发给你,嘱咐你,知道你忙,抽空一定记得看哈……

还有谁会为你的点滴成就骄傲,看见别人就忍不住提起自家的宝贝,可在你面前却又尽量不流露对你的思念,生怕你身在外心还牵挂他们,你问起,他们总是说,我们挺好的,你们别担心,好好忙你们的……

父母待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可面对他们几分钟的唠叨,我们就不耐烦了?

工具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和亲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工具”。

一位厉害的教练,一个月忙到只回两次家,但仅有的时间,还在想尽办法用各种问题教练儿子。儿子很不开心,父亲也很苦恼。

Allow就问他,那你觉得,你儿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陪伴。儿子想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一位教练。

所以,还是回到那个话题,怎样成为一个好的教练

尽可能多的去储备知识,但不要轻易用它。

面对亲人,我们就去感知,而不要总想去引导、教练他们。
3
一位台湾美女妈妈,晚上回家都会陪伴女儿,拉着手,和她聊聊今天的生活。

她愿意和你触碰,说明她今天心情还不错哦~”她带着萌萌的台湾腔,笑着和我们说。

偶尔呢,她也会碰碰女儿的脚丫,若她躲开,不愿和你玩耍,就说明她可能有心事。

哇哦,当时就觉得美妙极了。身体的接触果然好奇妙,作为孩子,都好想得到妈妈如此的关注、关照。我看到了一位耐心可爱的妈妈,对女儿的关心如此用心体贴周到,让人温暖感动到无以复加。

让我想到,真正的陪伴,美妙的聆听,就是,把时间给孩子——hold住那一刻,静默的空间。

倾听就是给了大家这样空间的可能性。你会发现,当你越开始关注人,越能敏感感知到人的需求,越能给到人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温暖美好舒适。



我呢,同样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作业。我的倾听对象是我家家属,下课后去他实验室和他一块学习了会,然后他送我回宿舍。

路上我就默默不做声,像只过冬的小动物,光挪动,不出声。

这与平时絮絮叨叨说个不停的我太有差距了,一下子让他很不适应。

咋了?不舒服?学习累了?没吃饱

他变身成了平时话多的我,问个不停。我当时特想笑,特想解释,然后想到Allow老师说的,就默默去感受。我就忍住了,心里却止不住的乐,“啊哈哈,就不说,逗逗你!

然后他就特别担心关心的看着我,一脸困惑状,看得我感觉我的脑子好像是出了问题才会这样哈哈哈。

那一刻,静默的空间带给我觉察和反思。天啊,原来平时剥夺了太多他诉说自己需求与感受的空间,也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倾听他感受他对我的关心的精心时刻。我以为他没有关注到我,其实是我没看到他的关注

看着他担心的眼神,我“噗”的笑了:“没有啦,吃饱了也穿暖了心情还很好,就是老师今天布置我们要少说话多倾听……

他也“噗嗤”笑出了声,“这个不适合你哈,你就还该说说,想说啥说啥……

不吵么……

没事,习惯了……

泥煤滴……


    关注 佳雯佳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