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诗而居

 

诗,在生命中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个时刻,变成你的心事。...



终南山上,张二东的院子
张二东,80后,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掏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一处废弃的老宅,租期20年,过起了“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

对于这个,说实话,老袁并不感冒。年轻人嘛,冲动的居多,谁知道小张能在山上住多长时间呢?但是,他把自己的日常随想写下来,汇集成一本书——《借山而居》,这就让老袁刮目相看了。毕竟在这个年代,别说写书了,读书的人也不多了。

我是在新郑机场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买回家读完,心想,他能借山而居,我能不能呢?

他,刚刚毕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拖家带口,天天送孩儿上学上辅导班;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家银行都很“关心”我,逢年过节给我发祝福短信,然后“温馨”提醒我要准时偿还上个月的信用卡、房贷。我就这么绝情地离开,偏安寒山一隅,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于心不忍呀!对不对?

那,我借啥而居好呢?——借“诗”而居,中不中?

台湾学者蒋勋先生,在《说唐诗》这本书中写道:“我常常觉得,诗只是在你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最近我碰到一些早年间的学生,他们经历了繁华,有些忽然就发生了变化,比如离婚,比如事业失败,比如至亲死亡。一般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生命中开始碰到这些事情,如果能想起这些诗句,或许会有面对生命的平静。诗在生命中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个时刻变成你的心事。”

偷得浮生半日闲,隆冬时节登嵩山
这个观点,有道理。四十岁以后,真的是读诗、品诗、写诗的最佳年龄。因为到这个年龄,确如蒋先生所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经历、阅历了。先不说写诗,最起码这个时候读起诗来,能领悟诗人当年写诗的心境了,能够感同身受了。年龄小的时候,除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类诗之外,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些,真的读不懂。

去年在写诗写文章时,我还说自己“四十不惑”。可是你看看,这元旦刚过,“只在顾盼间”,就又添了一岁。

最近这些年,和蒋勋先生说的一样,也经历了至今亡故(父亲去世)。这个时候,我不仅能读懂苏东坡那首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且读罢也确实能舒解心里的哀伤,能够坦然地看待生离死别,所以前不久能坐下来写回忆父亲的文章《袁老师》,写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应该就是蒋先生说的“诗只是在你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

我喜欢读诗,自然免不了买这方面的书。有一种感觉越来越明显,就是不管在新华书店买书,还是在网上买书快递小哥送来,在抱着书回家的路上,心里紧张得“咚咚”直跳。因为我觉得抱着的不是书,而是陶渊明、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今儿个来家里做客了!似乎是我在前边引路,这些巨擘宿儒们在后面谈笑风生跟着,这中午饭咋招待呀?席间我能与他们交流点啥呢?——越想越紧张!

去年父亲节那天,想着自己也是一个父亲,就给自己写了一段话——

将来退休了,干点啥好呢?
钓鱼?下棋?摄影?打门球?
都不错,但老袁最想做的是读诗作赋!
——和李白赏床前明月光
——和杜甫一起新炊间黄梁
——和李商隐一起秉烛话西窗
——和白居易红泥小火炉喝二两
想想这些,老袁兴奋地睡不着,巴不得早点退休!

嗯,借诗而居,挺好!

二东兄弟,终南山我就不去了啊!

【老袁自述】

袁延顶,自称老袁,四十还惑,华发早生,“老袁诗友会”版主,喜欢细密、爽净、暖伤的文字。颜回有三个一:一箪食、一豆羹、一瓢饮,老袁也有三个一:月读一本书、周写一篇文、日发一篇稿。二两酒量,二斤酒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微醺之际,尚问老杜: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因诗结缘  以文会友
欢迎投稿   137994027@qq.com
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诗友会
老袁诗友会微信  laoyuanshiyouhui
老袁微信  yuanyanding


    关注 老袁诗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