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印象

 

0125本期作者:吕欣怡为什么同一处景色,人们对它的描述却千差万别呢?这取决于时间、季节,甚至还和观景者的心...

01
25

本期作者:吕欣怡

为什么同一处景色,人们对它的描述却千差万别呢?这取决于时间、季节,甚至还和观景者的心情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我们对同一景色的印象不同,感受自然也未必相同。《文心》一书在第十章谈到了这点。

那么何为“印象”呢?借用书中的解释,它是“从外界事物收到的感觉形象,深印在我们脑海里”的产物。它既取决于人们对某个事物感觉上的判断,又可以指某个事物所引起人们对情绪变化。印象的载体有很多:诗词、文章、画面,甚至你的眼睛也在无时无刻地向你传递着印象。好的作者善于运用印象,通过描写把接触的景物从笔端表述出来,给读者呈现出他内心的世界。而作为读者,通过读别人的印象,体味作者所感。我想这就是阅读文字的乐趣。

“灯火都熄灭了,月亮落下去了,一阵细雨沙沙地打在屋顶上,黑暗无边的夜幕开始降临。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在这黑暗的洪流中幸存:无穷的黑暗从钥匙孔和缝隙中溜出来,蹑手蹑脚地绕过百叶窗,钻进了卧室,吞没了水壶和脸盆,吞噬了红色、黄色的大利花,淹没了五斗橱轮廓分明的边缘与结实的形体。不仅各种家具都形态模糊、混淆不清,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躯体或心灵置身于黑暗之中,可以让你来区分:“这就是他”或“那就是她”。

这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的节选,它描述了一间淹没在夜色中的海边房屋。整段文字以一种无声的动态形式,将若干年的时光浓缩在一个夜晚。“降临”“幸存”“吞噬”等词给读者一种不好的预感,好像光被暗取代,有什么残酷的巨兽悄悄将自己隐匿在黑暗中,窥视着他们的猎物。好像将灯塔在海浪中闪烁着的光也一并吞没了。一副由轮廓模糊的房间和黑白灰三色组成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这段文字带给我的印象。读者能透过文字看见那个夜晚,沉浸在不可描述的悲伤和难以理解的绝望之中。

“沿着河流行驶不多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容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天空没有一只飞鸟。山麓的原野,一望无垠,远远地向左右伸张,快到河边的地方,耸立着一座好像是水电站的白色建筑物。那是透过车窗望见的、在一片冬日萧瑟的暮色中仅留下来的景物。”

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男主角岛村在车窗外看到的景色。

火车向前,但实际却像是凝结着的。在那个冰冷的冬日里,偏偏那个画面却是充斥着橙红色,那一点点月色被染在宝石蓝的山顶上,显得有些模糊。画面里没有飞鸟,只有那座白塔耸立在橙红和深蓝中,很安静,读者就像岛村一般,坐在列车上向外眺望,连悲伤也是淡淡着的,好像尘世间的一切也与我们无关,只剩下眼前那副停滞的画。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这首词是李煜的《长相思》,写的是很传统的一个印象:秋愁。词中意象有:重山,枫叶,菊花,大雁等等,都是秋日中很有代表性的景物。群山重岩叠嶂,枫叶点缀其间。好像相思每多一点,枫叶就会红一番。那个盼望情人的少妇的思念几乎要从这一句词中溢了出来。而面前却只有菊残花落,秋雁已走,而那个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她的期盼,哀愁和孤单读者能完全体会出来。



正心书院官方公众号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正心书院BDFZ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