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10w+字后,她成了编剧死敌

 

标题图为剧本创作状态中的伍迪艾伦...



编者按:冬春的微信群里除了调侃、吃喝聊得最多的当然还是电影,会分享一些及时的电影资讯,会通过电影作品交流彼此的电影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一个长期熏陶下,即使我不是经验丰富的电影从业者,依然能在一定的标准里辨识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让我脱口而出“垃圾”的产物。虽然我经常会在这样的鉴定里做自我怀疑,我到底有没有资格评价,懂不懂什么是“电影”。那我从自己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发现能够讲好主流情感观和价值观的电影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依然是稀缺的,这里指的讲好,是作者首先要清楚自己要树立好的价值观,作者要明白自己要说什么,用什么故事来说,然后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故事拍好,我们不认为这样的标准是过高或者严苛的,我们认为这是电影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们努力寻找,寻找好的本子,然后做出让我们激动的电影。在这一方面,我不是专家,但我的同事BDC有她更为清晰的标准和一杆尺,所以她写了这篇文章,冬春欢迎好故事,欢迎投稿:dongchunfilm@163.com

***
看剧本最直观的,当然是看故事讲得好不好。赵主编也有说了,作者是否言之有物,这个要说的东西好不好。我觉得创作者首先应把这个标准放在心里,接下来说的不关你们事哦散了吧散了吧~

ok,其次是类型和题材。类型在剧本中的体现是否清晰?这个类型是不是现阶段市场需要的?不是我偷懒要给作品贴标签,因为......类型真的是标签。看电影作为一种体验,给电影贴上动作、恐怖、喜剧等等标签,是在给体验搭建通道。当然啦,所有的类型都有市场,只是市场大小、做得好坏而已。(一个有点过时的)(好消息是)现在观众看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挑剔的同时,也会更愿意看到多种类型的片子。一部电影可以不仅只有一种类型,而会更复合。

(我们收到的剧本类型统计图,其实是可以分得更细一点的,可惜太多来稿对类型指向不明)
但是不是给剧本贴上类型标签,甚至贴上多种标签之后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呢?这也是我们需要考量的,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之前,需要先考察内容题材。

题材是否有独特性?跟大众是否有关联?关联度足以与观众共鸣否?

(我们收到的剧本投稿题材统计图)
老生常谈一点,如果一个作者希望和大众产生共情(当然可以选择不),那么除了从个人感悟中创作,还应该了解观众。就好像许多创作者都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写给90后观众的,一定会成为市场爆款,然而作品除了在类型、故事环境上挂个钩,对90后观众的特点、喜好、情感需求的了解几乎空白。

其实无论出生在哪个年代,每个人都曾经在90后的这个位置,因为大家都曾经年轻过。但当然每个年龄段、每个时代的人的表现方式不同。用什么内容题材去求同存异,这是角度和技巧问题。90后群体再追求标新立异、再追求刺激奇观、再追求自我,还是渴望被关注,希望建立实打实的联系而不是架空在虚拟世界上。最终,希望被情感打动。这种情感打动正是我们缺乏的审美。哪怕能建立对“物”的联系,也是非常好的情感纽带,不然“匠人情怀”的风也不会受到年轻人热捧。(利益申报:本人90后)


(截自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TRUMBO》)
有时我们收到的剧本还附有项目策划书。挺好的,说明来稿朋友有运作意识。可惜往往呢看完自带项目书的剧本,都想给来稿朋友一个温馨提示:会找钱,好!但人生苦短,是不是也可以花点时间想想(万一)有钱来的时候,您到底想用这个钱做什么样的作品?

所以回到开头,好的作品来自好的创作者。把自己都没想清楚的东西做出来,也是很难做出好作品的,毕竟作者稀里糊涂的,又能够给制作方、给平台、给社会和人群带来什么呢?地狱在我的想象中,就是一个把垃圾作品、垃圾作品制作者、捧臭脚者全部关在一起的荧幕空间哦 : )
(本文观点与冬春无关)
***
往期

独家揭秘如何办好一个圣诞趴


为了这几部电影,我们打得头破血流


“人们来赞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英雄联盟,除了比利林恩,还有萨利机长

***
【冬春开设了读者/粉丝/随便你怎么称呼群,既讨论电影,又发布信息,也搞线下活动。欢迎来玩。请先加个人微信:398443738。】
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王小帅电影工作室
官方微博 @冬春电影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关注 冬春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