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城故事多,其实是杀伤力大罢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Huwennie(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



本文来自豆友 
北回归线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评论
原标题 | 北方的海


看完电影后竟开始琢磨 “misery” 和“miserable”之间的微妙差异。虽是同一词根,但后者作名词时总感觉有那么点细微不同。就拿最著名的 Les Misérables 来讲,也许在客观上,主人公并不穷困潦倒,但是作者似乎强加了某种判断,不论是依据人物的心态还是举止行为,仍认定他是“可悲”的。“The Misery” 则正好相反,对事不对人。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对事不对人”的misery。

悲伤的故事就该发生在一个本就有点悲伤的地方。曼彻斯特,不是我们熟悉的(英国的)曼彻斯特,甚至也不是另一个我们也许会知道的(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曼彻斯特。海边的曼彻斯特(以下简称“曼彻斯特”),这个城市的全称就是如此,感觉有点一生下来就不配叫曼彻斯特的意思。小镇位于波士顿的东北方向,同属麻省。在这里有一位中年男子,不起眼,话也不多,就如他的故里一样默默无闻。



都说小城故事多,其实不是故事多,而是杀伤力大罢了。《狩猎》里的男主人公受到全村唾弃,《公羊》里的兄弟一闹别扭就十几年不来往,都是地方太小惹的祸。在《海边的曼彻斯特》,凯西·阿弗莱克饰演的 Lee 在历经人生谷底之后,也同样只剩出走一条路,消失在众人视线。这表面上看是他自己的选择,但背后更多还是环境和命运使然。纽约地铁上嚎啕大哭都未必有人来管,但在曼彻斯特,叔侄俩在街上争吵都会有“善意”的路人来指手画脚。



且不论主人公的选择是否逃避多于承担,自此之后,“命运女神”并没有如数归还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兄长的离世宛如精神支柱的崩塌,不仅如此,Lee 还不得不再回到自己的伤心地,在熟悉和陌生的错乱中消化生活的又一次支离破碎。他不出意外再一次选择了退守,用“get things done”的心态和方式去掩埋心中的悲痛。这里说“悲痛”怕是不太贴切,经历了第一次悲剧,再次面对亲人的离去不仅仅是悲伤和痛苦了。影片开头医院里的那场戏,当时看也许感觉有点突兀,没什么代入感,可阅完全片回过头想,凯西·阿弗莱克当时的眼神反倒嚼得出十足的味道。那股微微的杀气,甚至有点反人类的意味了。

这是一部由许多这样无声的瞬间撑起来的影片。导演在叙事过程中,也有意在多个段落抹去对话,淡出情节,这好比石沉大海的同时,水面却未掀起多少波澜。人声伴唱和背景音乐并没有在刻意煽动情绪,而往往是有点不讲道理地把正在发生的故事“摁”下去。古今多少事,都付“乐弦”中,人心再大,终究敌不过自然。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导演对空镜和闪回的处理。这里的闪回,既不像好莱坞里真的顾名思义(flashback)非得给你感觉“flash”了一下,也没有文艺电影中常见的变换色调或是放慢帧速等技巧,甚至有时你都分不清这是刻意的闪回还是影片本身非线性叙事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导演不仅想要打磨掉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界线,同时还借此弱化了主人公的“主动意识”。如果说节奏或颜色异样的闪回是人物主动切换意识的体现,那么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则恰恰相反,过去的故事看似由 Lee 的回想引出,但导演的处理手法让人感到不论你想与不想,事情就是这样,命运就是这样。

再说空镜。影片里有不少一家子出海航行的描述(尽管家庭成员在不断变化),也多次重复 Lee 开车和公路的场景。与通常的“放空”不同,(用个不恰当的形容),这里的空镜头倒显得十分“入世”,不仅没有丝毫放松,而是主人公本就沉重的生活的进一步延伸。(你想逃?逃是逃不掉的)观众在叙事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情绪并未飘散蒸发,反倒是进一步沉淀了。生命的轻与重,在这些镜头里被诠释得很有余味。



上面说的这些有多少是导演真正的心思不得而知,但这部电影里的“有意为之”还是不少的。比如上下文的“对仗”。Patrick 乐团里的鼓手敲错了两次,Lee 和 Patrick 一起在船上钓鱼,也前后出现了两次,Lee 在酒馆里和陌生人挥拳相向,不多不少也是两次。除了在剧情安排上的别有用心之外,这种前后呼应带来的轮回与宿命感自是不言而喻。

电影一看完我就 Google 了 Manchester-by-the-Sea 和它旁边的比弗利(Beverly),果然,曼彻斯特只有墓地,要找办丧事的机构只能去邻近的 Beverly。我在地图上确认了这个曼彻斯特确实临海,也确实在海岸线不远处有座小岛叫 Misery Island。

像这世上来过走过的人们一样,小岛也有个简单的生平:

十七世纪,一个名叫罗伯特·莫顿的船长曾被困于此三天,处境异常艰难,因而命其名曰 Misery Island。二十世纪伊始,有商人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度假胜地,结果游人寥寥,开张不到一年便告吹。此后岛上只剩下二十余座避暑小屋。1926年,一场大火把岛上的所有人迹付之一炬。自那以后,Misery Island 不再有人烟。
  - END -  
感谢作者为豆瓣贡献优质原创内容



    关注 豆瓣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