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修得匠人艺,一生只为一事来

 

匠人与他们的手艺能够保留时代记忆···...

作为一部豆瓣评分9.4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搬上大荧幕也是意料之中的,或许是因为对于花钱的东西要求高,电影版《修文物》评分要低一些。但瑕不掩瑜,说她是2016年最好的国产纪录片不过分。



(先放几张海报,若是想要高清版可关注“陈文堂”公众号,回复“修文物”下载,仅供学习交流。)


(先奉上視頻···)

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很多,对于从事传统领域的我而言,触动最大的莫过于工匠精神。我觉得匠人与他们的手艺能够保留时代记忆,就比如我们会拿工艺水平作为文物断代依据。而我所接触的行业,笔墨纸砚哪个不是沿革久远,过去的是历史,传承的是一辈辈的匠人。



说到工匠精神,总有人拿日本的手艺人说事,说人怎么严谨,别的产品我不了解,就文房四宝而言,“倭国也有佳者”,但人产量基数小啊,非要说的话,颜料、墨汁这类可以技术精确的产品,确实要严谨。



有朋友觉得片子里的物件摆放、衣服着装,太没有仪式感,况且这还是故宫。可殊不知,很多手艺太刻板往往过犹不及,他们透露出来的更是一种恬淡不是么?



看过波澜,才能不惊,王津师傅泯然众人的背着小包去看展,听收藏家的“解(de)说(se)”,过后只一句:世界上最好的钟表基本都在故宫···别的师傅拿着青铜器犹如搪瓷一般,我都不敢想···而今人为一件缂丝如何时,织绣部自己就能做···这些都是见过足够多宝贝才历练出来的恬淡与平常,件件都是宝贝,心存敬畏当然不假,若是天天仪式感,怕是过于刻意,不是不够严谨只是多了一种恬淡。就比如我们卖纸的拿着哪怕是民国纸还是会去揉捏、去舔。其实当剧中的师傅们都是一口北京话出镜的时候,就知道是这种基调了。



片子拍的很精美,很多特写,包括电影海报,估计没少让黄海花心思,这恰恰是用有仪式感的态度去拍从容的精神。



也许迫于各种高压的工作,让今人对这种又文艺又安逸还显得高端的工作有了世外桃源般的向往,于是就有了下图:



谁小时候还没点儿修修补补做手工的经历,可工匠真不是好做的,且不说旧时的几年学徒几年效力,即便是片子里年轻的工匠们毕业于几大美院,还是得让师父传帮带。做工匠就和学数学一样,始终是不公平的,总有人学的特别好,也有人怎么学都很渣,而同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学徒也会有参差。可能因为在窥得一些窍门之后就觉得自己触类旁通般的懂了,才有人觉得这行好干吧。

(有人以为手艺人应该在这样的环境工作···)



(但有的却是这样的环境···)



有人说这部片子拍的符合时宜,现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工匠精神,其实工匠精神就在那里,不管你重视与否。当然,重视总是好过忽视,再忽视怕是更多手艺要在博物馆里了。即便是在不被重视的时代,“匠人”本身也是个有进步空间的词汇,有的工匠的作品会被批为“匠气”,而登峰造极的则被称为“巨匠”···作为小匠人中的一员,向我认识的、不认识的工匠们致敬!

今天是北方的小年,接着就是春节了,祝大家小年快乐,返程的人们旅途顺利。顺颂冬安···


    关注 陈文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