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冯修礼(邹启刚)

 

文|邹启刚...

好人冯修
文|邹启刚
说句老实话,我与冯修礼老师的交往并不太久,满打满算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都说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然我与冯修礼老师的相识相知,却足以推翻这条看似真理的言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一个酷爱诗词的高中同学拉进了一个叫《众儒群芳》的群里,这是一个以文学交流为宗旨的文艺群。一开始,群员以务川老乡居多,大家在群里谈天论地,谈故乡的山水风情,人文地理,甚是欢愉。二十多年没有接触文字的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一个网名叫@瞭望的群友进入了我的视野。从他的朋友圈以及平时的聊天记录中,我渐渐地了解了他的一些简单生平:务川人,当过老师,搞过行政,做过律师,政法部门退休干部。当然,和普通的群友一样,一开始我并没有特别去关注他,可是后来,在越来越多的聊天内容中,我发现他并非一个普通的老者,虽然那时他已经六十有五,可他对群友们在群里谈及的有关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的应答都总是显得游刃有余,脑子的反应速度之快也让你绝对不会想到他已经是一个年近古稀之人。他言谈幽默风趣,知识内容涉及面广,而且精力也相当的充沛,有时就是一个十足的老玩童似的,从他以前写的许多作品内容当中,我看到了他的一身正气与两袖清风。在他的身上,我找到了一种刚直不阿的正能量。

冯老师是六七十年代的知青,过过苦日子,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群里以及后来见面以后的多次聚会谈话中,他都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与我们交流、教育和鼓励我们如何做人。他常说:“跟好人学好教,跟到端公学鬼跳!”。他在生活当中时时恪守着自己的言行。他热爱家乡,微信圈、朋友圈凡有关家乡的好人好事他都迫不及待地在群里、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用他的话来讲就是“生怕别人不晓得”。他热爱家园,有一种故土难离的痴情,为了保护村子里的古楠木树,他请专家,找政府,遵义务川来来回回不知疲倦的跑。为了让好的家教家风得以流传,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双眼患有早期白内障的情况下,用超人的速度,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冯家大院》一书20余万字的全部创作。

冯老师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早晚雷打不动的散步锻炼身体以外,偶尔他也打打小牌娱乐、喝茶怡情。虽然身居闹市,但他仍然沒有忘记劳动,在他自家的楼顶花园里,他和他的妻子王小英老师亲自栽种了四时蔬果,春来姹紫嫣红,秋来硕果累累,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身体。不过他最热衷的事情还是文学创作。他对写作态度严谨、务实。文字表达语言朴实求真。为了创作《戴绍康的故事》和《牟直卿其人其事》这两篇文章,他多次身体力行地拜访了戴老师以及牟氏家族的后人,深入村寨拜访老红军的后代,使作品内容更真实感人。今年,除了《冯家大院》一书的出版以外,他还在各类报纸杂志、微刊公众平台上发表了大量的诗词、散文、纪实文学等作品。其中《戴绍康的故事》《牟直卿其人其事》《美酒河赞》可以算作是他今年的得意之作。

冯老师不但要求自己要进步,对于后生晚辈,他也一样的热心扶持,由他自己出资创办的“新春对联有奖征集活动”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他也非常注重群友之间的友谊团结。为了让群友们一饱口福,他既出钱又出力,从老家务川买来地方特产酥食、麻饼、油钱儿粑粑,又在遵义家中亲自下厨,磨了一锅香气四溢的仡乡油茶。然后召集遵义的文朋诗友欢聚一堂,一边喝家乡油茶、尝特色食品,享仡乡“三幺台”,一边谈论创作心得体会,可谓其乐融融也!

生活当中的冯老师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与其妻王小英老师相亲相爱40余载,大事小事商商量量从未红过脸,一句“王老师”从相爱一直叫到现在。在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上,可谓是夫唱妇随、举案齐眉了,他给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对待婚姻的价值观上做出了表率作用。冯老师育有三个女儿,现都已成家立业。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女儿们的关爱,超出了一般的同龄老人。每到开学季节,为了分担二女儿的负担,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坚持接送就读航天中学的外孙子回家。他不但没有觉得累,还戏称自己是在读“研究生(孙)”。今年国庆期间,其三女儿因病住院,他在《父爱》一诗中把自己闻讯后的那种心刨火乱的心情表达得淋沥尽致,读后让人感到真正拥有了一座大山靠着般的温暖。

刚刚过去的12月20日是冯老师的阳历六十六岁生日,那天在微信群里聊到尽兴处时,我给他打油了一首他自己也比较满意的小诗:

冯家大院老黄牛

  花甲之年复添六

  老当益壮勤笔耕

  这个寿辰要调头

引来群友交口称赞,也算是我在他的生日那天奉献的小小心意!

有幸能与冯老师成为忘年之交,乃今生一大幸事也!

-朗诵-
邹启刚,贵州务川柏村鎮人,迫于生计在外漂泊20多年,文学是其酷好,近日重拾秃笔,欲开拓属于自己的净土!
题图为冯修礼近照
「黔城眼」(微信号:qcy0851)
投稿邮箱:qcy0851@qq.com
提示:根据微信官方规定,从1月11日起,原创打赏金需7天后才发放平台,因此平台所有原创稿件打赏需7天后发放作者。

顾  问:黄筱龙
编  辑:一路向黔

特约摄影:何雄周
特约创作:蓝 雨 严百河 依儿

特约朗诵:玉雕龙 水之湄 英子

特约校对:邹启刚 雪莉子

◎投稿邮箱:qcy0851@qq.com

◎主编微信:yabin87923160000

黔城眼微创助学

原创打赏金的50%将用于扶贫助学,详情请阅览公告。

上期捐助读者:二月

助学金额:50

资金累计:1973元


    关注 黔城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