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会,怎么做才能看起来很懂的样子?

 

其实,欣赏音乐何须“懂”?...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混沌君有一样的感受:去音乐厅欣赏高雅音乐,是一件又幸福又负担的事情。

"高雅"两个字本身就让人觉得很负担。究竟以什么样的姿势听音乐会,才算作高雅呢?

万一在不该鼓掌的时候鼓了掌,现场安安静静的,我手掌“啪啪啪”的声音可就不仅仅是孤独寂寞冷了,是打脸呢。。。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就来告诉你,听音乐的正确姿势。4月8日,周海宏还会到混沌研习社来讲课,带来《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文末入社即可听课。

周海宏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

我们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我们情绪和情感的世界。这种感受是那样地细腻、微妙、强烈、深沉;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

它也需要一门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是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个世界活动感受的艺术。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心里微妙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这是音乐欣赏当中最重要的方式。

听音乐,不需要“懂”

大家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在音乐里面来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后面蕴含着一个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果你要是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

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呢?

两千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两千多年后还有很多人觉得音乐这玩意儿高深难懂,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欣赏。

实际上,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音乐。有一个问卷调查——“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了什么吗?”;普通院校学习的同意率很高,音乐院校学生的同意率很低。

这说明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敢告诉大伙儿。

在“高山流水”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后面所蕴含的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压力。

什么压力呢?我概括为视觉性、语义性内容,视觉性就是形象、场景,语义性比如说是思想、哲理。

但是音乐艺术、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方面的内容,主观上想听懂,客观上实际上表现不了。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听出形象、哲理等等东西,用我的话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内容解说音乐”。

其实,音乐就是听觉的艺术。你长了这么多感觉器官,就用每一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美的感官愉悦、感官享受的需要。

对应的人们创造了各个艺术门类,音乐就好比是耳朵的“美餐”。

大家想想,美食的欣赏方式是什么?

一盘东坡饺子端出来了,你马上会想这里面有什么思想内涵我怎么没吃出来吗?不用想那么多。享受味觉的美就是美食的欣赏方式,体验纯粹听觉的美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

所以为什么听音乐会不能说话、不能打手机、不能乱走动、照相、不能让小孩在里面又哭又闹?

音乐是耳朵的美餐,音乐是一个作曲家精心选择、精心组配,演奏家精心调制呈上来的。你弄出声音来,就像盘子里面的苍蝇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哭闹,一定要赶快带出去,别让他干扰别人。这是规矩。

欣赏音乐的正确姿势

人们在听音乐会的时候最最吃不准的规矩是什么?不知道该什么时候鼓掌。

很多人不清楚有些“乐间不能鼓掌”的规定,“啪”地一下鼓掌了。

怎么鼓掌呢?

1


看节目单



所谓分乐章的曲子都是套曲。

比如,交响乐,四个乐章一套;协奏曲三个乐章一套;奏鸣曲三个乐章一套。

大凡这种曲子,大标题底下往往有小标题。你数,一个完了,两个完了,三个完了,四个完了,基本上可以鼓了。

有时候五个,你吃不准时看第二条。

2


看眼神、看动作



大指挥家不想让你鼓掌时,他是屏住呼吸慢慢地放下来,如果想让你鼓掌他就马上放松,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的。

基本上就比较可靠了,还吃不准就加上第三条,万无一失。

3


跟着人家鼓掌



乐章间不许鼓掌的规矩特别不合理。因为乐章完了以后,咱不鼓掌憋得难受。道理就是,乐章间的乐思是连贯的,你的掌声打断了乐思的连贯性。

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习俗和传统。音乐厅还是有一个规矩,是第三个,正好相反。

歌剧、舞剧、独舞、双人舞单练一大段,干干净净地结束,音乐没有马上跟上来,这时候大家一定要鼓掌。大家铆劲儿鼓,还要跺脚,还要叫好,中国人就叫“好!”外国人叫“Bravo”。

这是习俗,演员等着呢,要是不鼓掌演员难受。

前几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去北京演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是全世界最顶级的芭蕾舞团之一,演员技艺都十分精湛。但最后一个鼓掌的都没有,只好自己下去了,多尴尬啊!

歌剧《茶花女》女主角临死前一段,男主角唱一首凄美欲绝的咏叹调,一边抱着一边唱,唱完了以后,女主角死了男主角接着唱?

不行,不能死。就抱着等观众鼓掌,鼓完掌了才能死。

这些都是演出习俗。节目单上的节目都演完了以后不要走,要热烈鼓掌让演员加演返场,一直到观众席亮灯,才能走。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

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听众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听觉之美。

“怕理解错误”束缚了我们,想象力无法展开;一听说“理解不对”,又产生了挫折和沮丧感。你想象,你有这么多障碍,还怎么可能去热爱这门艺术。

在音乐欣赏当中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体验个人感受重于理解别人的意图。

听不出来、理解得不对,无所谓。重要是“你觉得音乐好听,你听得舒服,你在音乐当中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才是音乐审美活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如何界定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

其实,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没有截然的界限。

我特别不喜欢“严肃音乐”这个词。还有一个词,相对来说更不喜欢,它就是“高雅音乐”。

高雅、严肃这两个词本身,给人产生高高在上,令人敬而远之的印象。

你每天都听音乐,觉得很享受很舒服,并不会感觉到所听的音乐是高雅的、严肃的、离自己很远的。你放松听的时候,你会发现音乐是很亲切的,舒服的一门艺术。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媒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葡萄酒被称作是高雅酒,而白酒、茅台就没有人这样说。音乐它本身作为一个听觉的艺术,首先是应该让人享受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我们往往在观念上是被误导的,要听懂要理解,这两个观念使得很多人觉得音乐难以接近。

克莱德曼的曲子你听不懂,欧美摇滚歌曲你也听不懂,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的摇滚乐也听不懂,但是你为什么会听呢,因为你觉得无关理解。

一个朋友跟我说,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

但是,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

简单的东西容易腻。

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

大凡经典的东西都不能太简单。被称为高雅、严肃音乐的艺术,相对来说形态比较复杂。

第一个形态很多颤音,老百姓不习惯。

第二,微妙的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一点点微妙的变化,老百姓分辨不出来。就像葡萄酒,过三分钟、五分钟、半小时……有发生很淡的变化差异,但很多人就没有办法感觉到这种差异,因为它太微妙了。

第三,严肃音乐速度特别慢,对人的注意保持要求非常高。

为什么也有很多人不爱看足球呢?因为从一个进球到下一个进球,长时间的不进球的话,很多人都走了,直到进球的时候过来看一眼。真正能从头看到尾,注意力保持那么长时间的未必多。

第四,好比辣椒特别辣,就吃不出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的区别,因为一辣,其它的味觉就感觉不到了。严肃音乐也是非常刺激的,这种刺激比迪厅里的音乐刺激得多,但是它很简单,而严肃音乐则更为紧张度复杂。

但只要你复杂,相对来说你的受众面就小,受众的年龄段就比较窄。

人的感觉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当你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你才开始去思考,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特别像。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接受不了周杰伦,因为周杰伦的音乐对他来说太复杂了,他只能喜欢简单的;但对于我来说,我也不喜欢周杰伦,我的耳朵觉得他太简单了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凤凰师说”(公众号ID:ifeng_jiangtang),混沌研习社有删节和重新编辑,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凤凰师说二维码如下




★ 上期必读《移民的国度就是企业家的国度》

★ 深度《音乐是最高的“巫术”》

★  笔记《混沌研习课全部课程实录&PPT合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亦可入社听课!


    关注 混沌研习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