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xi✎特别评论】宏观经济调整倒逼银行业进入实质转型期

 


微信号:ccxirating加订阅

企业融资评级部 薛天宇 张凤华 张云鹏

金融机构部评级总监/总经理:吕寒

摘要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分化,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决策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步推进“新常态”理念下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资本项目开放谨慎有序推进。未来更多适应“稳增长”的产业政策的推行,将为宏观经济转型升级和深化银行体系改革提供助力。

外部经营环境下行倒逼银行进入实质转型期,传统业务的后撤倒逼银行业务重心向资金业务倾斜。但由于各银行在区位、经营历史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仍面临转型挑战。

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不断渗透,对银行负债端经营产生实质冲击,存款相较于其他负债的成本优势逐步缩小。同时,监管层面的金融创新及监管改革为银行负债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银行业财务基本面有所弱化。一方面,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呈现向不发达地区及产业链上下游蔓延的态势,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银行加大了核销力度和不良资产转让力度;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端成本并未和资产端对称下降,息差整体延续收窄趋势。
银行业信用趋势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决策层“新常态”理念下持续推进经济改革

2015年,受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我国增长周期调整、房地产市场降温、产能过剩依然严重、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长延续趋缓态势。2015年GDP增长6.9%,增速较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受房地产调整、制造业需求疲弱等影响,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带动整体投资增速递减,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从2014年的15.7%持续回落至10.0%;消费需求相对比较平稳,限制“三公”消费支出的影响逐渐减弱,餐饮收入增速提升,与住房相关的消费以及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业态等共同带动消费平稳增长。随着美国、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有所改善,出口降幅有所收窄;而受国内需求不足影响,进口持续下滑,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15年贸易顺差3.69万亿元,同比增长56.7%。

虽然经济增长有所趋缓,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以及一系列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措施实施,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结构优化进一步显现。这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持续保持高于第二产业的速度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0.5%,比第二产业高出10.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内部也呈现不断调整的发展趋势。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提升,达到66.4%,比去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由于服务业的增长较快,经济运行对就业压力的弹性将有所增强。同时中诚信国际也看到,产能过剩行业艰难的去产能过程、非金融企业持续攀升的杠杆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仍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转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价格型与数量型工具协调并进,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利率市场化正式完成

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实际融资成本依然较高,2015年央行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从量价两个方面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方面,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另一方面,下调人民币存贷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平稳适度下行,促进实际利率维持基本稳定。

除了常规的公开市场操作,2015年央行实施了5次降息、5次降准以及MLF续作、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等,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适时调整流动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截至2015年末M2同比增长13.3%,比9月末以及上年末增速快0.2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且比GDP增速高出6.4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现金净投放100亿元,同比少投放1,588亿元。而PPI降幅达到了5.2个百分点,但五次降息名义利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实际融资成本依然较高。受资本市场波动、表外融资扩展放缓以及外币贷款同比少增较多影响,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约为15.41万亿元,比上年少4,67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和债券融资带动的直接融资均比上年有所增加。由于人民币主动贬值以及美国加息预期影响,外汇占款年内呈现趋势性减少态势,2015年12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由11月末的25.56万亿元下降至24.85万亿元,当月减少7,082亿元,创历史最大降幅。总体而言,综合考虑汇率波动、资本外流压力、通胀水平、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及经济增长情况,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延续稳中趋松,在保持银行间流动性的同时,调增合意贷款规模,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信贷质押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定向宽松调控手段的运用。


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其改革步伐和成效将对整体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为市场化,双向波动和汇率弹性有所增强。2014年下半年以来,央行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稳定且小幅升值,加上美国加息预期、美元总体走强导致2014年至2015年7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1.6%和11.3%,而同期新兴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国则大幅贬值,与中国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远小于人民币。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则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为了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作为基准利率的基准性,央行决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2015年8月11日开始,做市商要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并连续三天大幅下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改二季度以来波动升值趋势,出现短暂波动,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竞相走贬,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单日最大贬值幅度达1.82%。与此同时,对欧元、日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9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比二季度分别贬值4.06%和5.64%。人民币快速贬值,加上美国加息预期,使得资本外流压力加大,外汇占款有所减少,外汇储备出现趋势性下降,随着人民币汇率企稳,10月份外汇占款变动有所稳定。11-12月,人民币继续呈贬值趋势,截至2015年12月31日外汇市场收盘,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49元,期间最低曾经跌破6.6。这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创汇改逾4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中诚信国际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盈利恶化,投资需求乏力等背景下,适度实现人民币贬值,可以缓解有效汇率过强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稳增长作用。与此同时,此举也是稳妥有序的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体现;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准备,加上金融衍生品等汇率管理工具也较为成熟,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望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开汇率波动区间,做实“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帮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降低央行干预成本,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完成,利率定价机制建设仍需时日。2015年,在市场倒逼及监管层持续推进下,负债端利率市场化正式完成:一方面,主动负债工具方面的监管创新,推动银行负债端来源的多样化,同业存单业务范围快速扩大,截至2015年末,共有292家银行完成了同业存单的发行,实际发行规模达到53,242.6亿元,同业存单发行主体及发行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3个和44,237亿元。按央行“先同业、后企业和个人,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同业存单稳定运行近一年后,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也于2015年6月正式开闸。随着央行数次降息,大额存单收益的相对吸引力上升,发行机构也迅速扩容,截至2015年末,已有15家银行发行了大额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行。另一方面,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银行负债端的利率市场化正式完成。考虑短期内央行的指导仍会持续存在,如贷款定价一样,存款定价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不会过大的偏离基准利率。

从利率市场化对于市场的影响来看,考虑目前整体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整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而央行自2012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总体下行,银行信贷资产及非信贷资产的回报率均呈现下行趋势,前两年强烈的揽储冲动趋于理性化,这个时期最终落定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是相对平稳的时点,对于整体金融体系的冲击最小。利率市场化之后,定价机制建设仍需要一个过程。

中诚信国际认为,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性突破,下一步加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定价能力建设是关键,考虑现行市场环境下,整体揽储压力不大,且前期已通过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理财产品变相的进行了市场化利率负债的试水,因此短期内对于银行业的冲击相对温和。此外,利率市场化也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必要前提,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为资本项目开放的有序推进奠定了体制基础。

外部经营环境严峻倒逼银行进入实质转型期

经济下行转型过程中,“优质资产荒”,倒逼银行业务重心向资金业务倾斜。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产能过剩行业在艰难的去产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持续攀升,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萎缩,信贷投放艰难。表内信贷投放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仍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增长压力。传统业务的萎靡倒逼银行的业务重心向资金业务倾斜。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得益于中心城市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专业的人才团队,资金业务发展的较为充分,各类产品投资均有涉及。而对于地区性,特别是市县一级的中小型银行来说,长时间过度依赖盈利较好的传统信贷,资金业务只是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手段,兼之区位上缺乏人才集聚力,专业人员欠缺,资金业务仍只集中在非常传统的同业存放水平。少量债券投资也是以持有至到期为主,较少使用杠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管理工具均较为落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的落地以及整体信用风险的持续大面积暴露,该类银行才真正感受到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进而追求更多元化的资产结构。

吸储难度进一步加大,银行负债模式从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型,负债结构更加多元化。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存款的上浮空间不断加大,进而推动银行存款成本的持续上升。但是,对于银行负债端经营产生实质冲击的,还是近两年兴起并且运作火热的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行业的泛资管趋势,这对于中国基层投资者理财意识的培养、高息存款回报的诉求都起到了关键的启蒙作用。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公司正式推出“余额宝”功能。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不仅有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而且还有活期存款的支取便利性,是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强有力的竞争者。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掌握了金融行业绝大多数业务渠道和市场资源,具有绝对的行业竞争话语权。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地位开始受到各种新兴市场力量的冲击。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功能几乎被市场完全抛弃,余额宝的出现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基金代销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虽然余额宝有打政策擦边球的嫌疑,证监会也公开声明其违反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但是,余额宝业务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和管制,反而因为创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管层对余额宝举棋不定的态度促使金融行业加快了创新步伐,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不断完善传统金融体制存在的各种缺陷和漏洞。余额宝的面世,在互联网行业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热潮,一时之间由各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活期宝”、“现金宝”、“微信宝”和“新浪微银行”等纷纷亮相,都希望与商业银行分一杯羹。可以说,“余额宝们”对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撼动是明显的。

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作为金融行业重要的经营主体,商业银行是唯一拥有存取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金融机构。而存贷利润差是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吸收放贷资金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活期存款规模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严重压缩了活期利息,导致客户收益降低。在互联网基金凶猛的抢夺下,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力,从客户需求出发大力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提高客户活期存款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存款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存款相较于其他负债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缩小,发展存款以外的其他负债成为银行转型的另一重要特征,而监管层面的金融创新以及监管改革也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银行财务基本面弱化,息差收窄及资产质量下降对银行业财务表现形成较大压力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行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银行资产质量显著下降。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不良贷款余额位列全国前四位,截至201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219.9亿元、848.0亿元、802.2亿元和715.8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4%、1.31%、1.15%和1.72%。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14年末,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05%、2.64%和2.42%;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则保持在0.50%的较低水平。2015年以来,房地产加速去库存也是化解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的一大“利好”,但三四线城市交易价格和交易量长期处于低位,这些地区中小开发商的风险暴露未来可能会有所增加。此外,包括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风险也未见底,未来仍是银行不良上升的主要风险点之一,并有进一步向上下游扩散的风险。2015年3月12日,财政部发文确认进行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置换债务占2015年到期政府债务的53.8%。地方政府债务潜在风险得到有效释放。债务形式的转化将直接推动每年超过2,000亿融资成本下降,并提升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同时债务期限的延长,也有效释放了存量债务风险。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中银行贷款规模占比达50%,此次置换中针对银行贷款的定向发行规模约为9200亿元,对于银行短期内平台贷款风险将有一定程度缓解。从数据来看,2015年银行业的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增速并未放缓,信用风险呈现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个别产业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蔓延的态势。2015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4,318亿元,是2014年全年新增不良贷款的1.72倍,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较2014年末上升0.42个百分点至1.67%。

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真实压力远比表面披露的数据严峻,这点从关注贷款及逾期贷款两项对资产质量具有前瞻性的数据即可看出。截至2015年6月,16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余额为15,608亿元,较年初增长41.90%。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关注贷款为28,854亿元,较2014年上升37.50%。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进一步上升,显示2016年的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压力仍然很大,加大核销力度和不良资产转让已成为银行压降不良贷款指标的主要手段。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共核销和转出不良贷款2,307.85亿元,相当于2013年的2.22倍。2015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信用风险加速暴露,上市银行核销和不良资产转让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共核销和转出不良贷款1,558.77亿元。

针对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银监会在2016年1月的全国工作会议上提出,“严守金融风险底线,切实排查信用风险,努力管控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稳妥应对房企信贷风险事件”。此外,银监会还将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在2016年采取择机试点,虽已有监管导向,但仍有待具体的试点政策出台,相应配套法律法规及信息披露等尚需完善。严防关联企业贷款、担保圈企业贷款、循环担保贷款风险,防止信用风险传染放大和严查纯套利性跨境贸易融资业务。其中,关联企业的联保互保行为容易造成连锁反应,风险较高的行业比如产能过剩行业,其坏账风险极易在上下游蔓延。担保圈企业风险较高的地区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行业分布为钢贸、煤炭、纺织化纤等,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担保圈企业进行重点监控。未来,监管层还有可能推出商业银行债转股等创新型不良资产化解方法,由于该种处置手段多面向于市场前景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短期内存在还款压力的企业;同时在资本金管理方面,风险权重将较贷款的100%有大幅提升,对银行未来资本充足率的稳定可能造成一定影响,故预计不存在大面积开展的根基。但化解手段的多元化为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贷款的消解及实体经济的支持提供了新路径。



盈利增速持续放缓,受降息及利率市场化的共同影响息差持续收窄,兼之贷款核销、拨备计提力度加大影响,主要盈利指标有所弱化。2015年以来,在央行连续降息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资产以及证券投资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受互联网金融及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的存款成本并未和资产端对称下降。另一方面,受市场流动性宽松因素影响,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同业业务收益率也呈下行趋势。受上述因素影响,银行业息差整体呈现收窄态势。2015年,商业银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较2014年下降7.22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0%,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4.98%。从上市银行财务数据来看,2014年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46%,较2013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净利息收入平均增长16.16%,非利息净收入平均增长35.35%,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较2013年提高2.21个百分点至22.04%;成本收入比平均为29.90%,较2013年略下降1.83个百分点;信贷成本持续上升,16家上市银行2014年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6,486.56亿元,在拨备前利润中的平均占比为36.60%,高于2013年11.36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盈利格局延续了2014年的趋势,净息差为2.49%,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26.30%,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4,185.90亿元,在拨备前利润中的平均占比上升至45.91%,预计短期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压力仍然较大。

存贷比监管约束取消,行业杠杆有所上升,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大。继2014年下半年监管层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并加强月末存款偏离度考核以来,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取消商业银行75%存贷比限制硬性约束,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改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一调整缓解了商业银行的时点揽储压力,释放了一定的信贷规模,但考虑目前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利率市场化影响深化等外部因素影响,新法案对银行负债经营和资产负债错配的影响有待观察。

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吸储难度加大的市场环境下,存贷比指标约束机制的解除,进一步增强了银行从原先的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型的动力,银行融资来源中存款占比将有所下降,而发行债券、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主动负债的占比会持续上升。同时,受降息的影响,在规模增长放缓的同时要提升盈利,做大杠杆加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银行提升收益的必然选择之一,而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有所增大,对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以及银监会的流动性监管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银监会此前引进的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新框架中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指标,由于种种原因,其覆盖度以及作为取代存贷比指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手段仍需尽快完善。

资本工具创新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序发展,银行资本管理手段更加丰富。受资产质量下滑以及盈利能力弱化的影响,银行业的资本补充压力也在持续增大。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8%。2015年以来,二级资本债进入常规发行阶段,且年内银监会多次简政放权,二级资本债券审批权下放至省银监局,同时,人行和银监可以双线同时汇报,极大的提升了发债效率。目前国内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有留存收益、增资扩股、发行二级资本工具、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在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的现状下,单靠内部留存收益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外部融资需求依然迫切,而债券融资的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受到银行青睐。2015年共有62家银行发行了二级资本债券,规模达到2,698.64亿元。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至13.45%。

与此同时,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也获有序推进,2015年全年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056.4亿元,这一金额已接近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新增信贷资产证券化5,000亿元的试点规模。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盘活信贷存量资产、释放资本压力的重要方式。

外部支持仍是银行信用状况的重要考虑因素

如前所述,金融市场化改革正在持续推进,《存款保险条例》已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将逐步被市场化退出机制所取代。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降低银行破产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大中型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三家中国银行被金融稳定理事会列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被要求额外的资本缓冲。中诚信国际认为,考虑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中型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客户基础和市场影响,他们在出现危机时获得政府系统性支持的可能性很高。此外,银行在危机时仍然可能获得其控股股东救助,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救助。上述两类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评级因此获得了外部支持级别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CCXI"” 微信公众号:ccxirating 中诚信国际 
长按上方“图片”可以订阅哦!


    关注 中诚信国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