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流派(十)——主观主义摄影

 

抽象主义摄影的晦涩难懂、任性狂妄已经够让人头大了,但是还有一种摄影流派比抽象派摄影更“抽象”,更让人捉摸不透...



抽象主义摄影的晦涩难懂、任性狂妄已经够让人头大了,但是还有一种摄影流派比抽象派摄影更“抽象”,更让人捉摸不透,那就是主观主义摄影,又因为它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音乐经过的空间,本章太郎


该派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是人格化、人性化的艺术,画面中的影象是具象或是抽象,都不过是自我表现的形式而已,是摄影家的感觉、意识和情绪。主观主义摄影反对机械的”写实主义“,强调摄影家自己的创作个性。

主观主义摄影的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托•斯坦纳特,他在1952年发表的《主观主义摄影》一书中提到:“摄影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他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主张,认为“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人性化的摄影”。
痕迹,后腾敬一郎


由于德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现实是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无奈的,一部分艺术家转向个人、转向精神,寻找慰藉,摄影界也如此,于是奥托•斯坦内德的摄影主张一问世,立刻得到响应,在德国形成团体和力量。他们公开声明:“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这表现了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摄影家对摄影本体纪实主轴的蔑视,把表现自我强调到是摄影艺术的出发点和终极。在他们看来,摄影作品只不过是“我”的物化中介形式而已。

主观主义摄影对自我的强调,与当时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相关,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即“自我”,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人生和世界都是非理性和无意义的。能够体现个人意识是宇宙的中心的,就是记载在《坛经》中的“风吹幡动”的故事。
风吹幡动的故事


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上前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风与幡皆凭心动,心不动则一切不动,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因为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和情绪、内心感受和主观意识才是真理最可靠的见证,所以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要揭示人们内心的情感。

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观主义的摄影作品,常用夸张的艺术语言表现恐怖和不安,反映和表现经过世界大战浩劫后世人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悲观情绪。其中M•弗克尔特的《浩劫之后的2958年》就表现出了摄影师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
浩劫之后的2958年,菲克尔特


在对人的思想情绪和主观意识的强调上,他承接了“抽象主义摄影”的特点,但却没有那么绝对和极端,因主观主义摄影在作品形式感方面没有统一创作模式,也没有自己哪怕是松散的组织体系,可以说它是对持有同一类创作理念的摄影家拍摄倾向的笼统概括,所以他在艺术语言上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空间。他的画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但无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都是其最终目的。
世界中的黑白,凡可


由于主观主义摄影在艺术语言上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所以他的表现手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综合了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即物主义等多个先锐摄影流派。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成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二是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三是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四是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铁钩,S.樊德堪


主观主义摄影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奥托•斯坦纳特、米诺•怀特、约瑟夫•苏德克、焦恩•迈利、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崛内初太郎等;代表作品有《浩劫之后的2958年》《画家毕加索》《独步》《跳舞面具》《人体》《指挥棒通过的空间》《铁钩》等等。

斯坦纳特的《儿童狂欢》
奥托•斯坦纳特是德国主观主义摄影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1952年发表的《主观主义摄影》一书,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1949年,34岁的斯坦纳特成立了“摄影造型”小组,并在1951年、1954年、1958年三次主办“主观摄影”的展览,推动了德国主观主义摄影的发展。

他主张主观摄影应当包括“个人摄影创作的所有领域,从抽象的物影照片,到心理意义深远的和视觉上严密构成的新闻报道。斯坦纳特一生主要从事摄影教育工作,曾任德国摄影家协会会长。他在1971年拍摄的作品《儿童狂欢》就弥漫着主观主义摄影的色彩。




    关注 如是眼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