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被忽视的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van Rijn代表作品

 

《夜巡》和《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欣赏。...





作  者:伦勃朗·梵·莱茵 - Rembrandt van Rijn
作品名称:夜巡 - the nightwatch
作品尺寸:437x363cm
作品年代:1642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幅作品。创作于1642年,像《夜巡》这样的集体肖像画,在当时的荷兰绘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伦勃朗早就对这种陈旧俗套的标示方式感到不满,因此,伦勃朗接受订画时,就决心不把所有的人物都平等的排列在画面上,而尝试新的集体肖像画创作。

例如此画中伦勃朗掌握了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出巡前一瞬间的战斗性效果,事实上,那时候民兵连已不具有军事作用,只是在庆典时盛装列队,烘托气氛而已,但若是创作出充满活力的画面,捕捉出巡的一瞬间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光线的正是弗兰斯·班宁·柯克连长和威廉·凡·莱汀普克副官二人,其他队员都在阴影里,可以说是近乎于画面背景。画家伦勃朗还画了一个正对光线的小女孩,以和副官华美亮丽的衣着相对比,这个小女孩在画面上取得了色彩上的平衡,同时呼应连长和副官,起到映视两人荣誉的作用。但是,这种打破传统模式的崭新标示,很难让人们所理解。

据说,这种画面处理惹怒了民兵连队员,并未获得应有的好评。姑且不论是否为事实,但这种完全摆脱传统平面式的集体肖像画的画面具有了动感和空间感,展现了一幕雄伟壮丽的情景。画家伦勃朗在描绘确实存在的人物肖像同时,也创造出从其自身产生的战斗性及全新而独特的绘画艺术世界

一般认为《夜巡》是描写民兵连夜半出巡、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所以《夜巡》这个名字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然而,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描绘的不是夜间而是白天的景况。但由于伦勃朗强调光影明暗的画风,使这幅画完成之初给人以暗淡的印象,后为保存画面又涂上了多层凡尼斯,但多数的凡尼斯经过久远的年代后都会变质、变深,甚至影响到下层画面的色彩,再加上灰色沾染,使画面更加灰暗。因此,不知从何时起,原本是白天场景的画面,竟然误认为是黑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修复、清洗,才确认画面的景况是白天,但因为这幅画长期是以《夜巡》而闻名,就一直延用至今。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团体肖像是当时荷兰盛行的绘画题材,是由行会团体成员集资请画家绘制集体像,哈尔斯和凡·德·赫尔斯特都画过类似主题。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伦勃朗的用光,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光的美学法则,表现构图上的主次关系和画面上丰富无比的节奏运动,他利用光亮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也让阴影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并且利用明暗的错综交替来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觉。伦勃朗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认识到光是一切形体和色彩的依据,没有光也就无所谓形和色。时隔近400年,我们仍然可以在杰作《夜巡》和很多其他的画作中看到伦勃朗笔下的色彩好像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使之焕发出光辉,并闪烁着灿烂的色彩。

然而,1642年的粗鲁的民兵们对此无法认同,他们对于自己出了同样的钱却没有露出一样的脸感到迷惑和愤怒。难道出了一百银币就是为了让画家画一个后脑勺,或者被别人遮住一半脸吗?有人甚至幽默地说自己出钱不过“做了一片富有生机的阴影”。射击手公会拒绝接受这一作品,继而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公众还给伦勃朗起了个绰号——“黑暗王子”。此后,很少有人和团体再来请伦勃朗画肖像了。祸不单行,伦勃朗的爱妻萨齐亚在这一年的夏天因肺病去世了,而且是在她刚刚生下一个儿子后不久。在这之前,这对夫妇已经生下了3个孩子又送走了3个孩子,这个唯一留下的儿子成了伦勃朗唯一的安慰。毋庸置疑,这一年对于伦勃朗来说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切不幸对他来说仅仅只是漫长噩运的开始,也是伦勃朗的艺术观与荷兰中产阶级艺术趣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开始。

对于绘画理解的深入伴随着初尝人世艰辛的体验,使伦勃朗的画风发生了改变。伦勃朗逐渐放弃了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开始用较厚的颜色塑造对象,再用透明色加以罩染,使得黏稠的油画颜料产生出独特材料美观。伦勃朗的画作具有如此美妙的画面肌理,只有后世的梵高(Van Gogh)和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能与之媲美。但超越时代的审美往往无法拥有合格的欣赏者,同时代的人看惯了细腻光滑的肌理的和典雅的色调,对伦勃朗那浑浊的色彩和粗放的笔触很不理解,戏言说伦勃朗的油画可以被牵着鼻子走。

伦勃朗对于自己的不合时宜并非没有认识,相反地,他对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清醒的剖析,他详细描述了他在试图适应外部条件时的内心挣扎,他说:“曾经有一个时期,我常常假装自己是个大贵族,那是我刚刚结婚的时候,我喜欢穿得阔气,喜欢想象自己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当然,萨齐亚是,而我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我的哥哥是个鞋匠,全世界所有的绫罗绸缎和一切的装饰打扮都决不会使我有任何改变,那段时间里,我刚刚结婚,一年后有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需要钱,所以我要拼命挣钱,但是,这只能使我做一个很好的工匠。我不希望这个样子。这就是我按照自己的方式作画的原因。当然,我应该讲求实际,按照他们的要求去作画。但是,好多时候,我自己也曾经偷偷地试过,而且很下工夫地尝试过,但是我做不到,一点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有些癫狂了……我并不想责怪那些人,因为我听说,人们在指责我太骄傲或者高傲,不肯改变我的绘画方法。事实上不是我太骄傲或者太高傲,我只是改变不了——这就是全部实情。所以,我固守自己的路线,而且我想,我要固守到走进济贫院或者坟墓为止。如果有人在我的坟墓上立一块碑,并且在上面写上‘这里埋着一个傻瓜’,那么,在这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在他订制的这块碑的那天他做得最正确。”

在艺术上的自省与要求使得伦勃朗无法再画那些可以让他很快摆脱困境的画:失去妻子后,不善料理日常生活的伦勃朗和女仆住在了一起,并生了一个女儿,为此,他被教会谴责过着”罪恶的生活”,更没有人来求画了。放高利贷者频频光顾伦勃朗曾经光鲜的大宅子。1657年,走投无路的伦勃朗卖掉房子来抵偿债务,家具和油画也低价卖掉了。



作  者:伦勃朗·梵·莱茵 - Rembrandt van Rijn
作品名称: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 the anatomy lecture of dr. nicholaes tulp
作品尺寸:216.5 x169.5 cm
作品年代:1632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现收藏于: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海牙

油画《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描绘得是当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最负盛名的外科医生扬·杜尔普博士。曾经研究过人像学的伦勃朗,准确的捕捉到雇主杜尔普博士的微妙表情,让他十分满意。由于这幅《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肖像画的成功,使得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一举成名,并确立了其在画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油画《杜尔博士的解剖课》是伦勃朗的早期画作,画中人物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成员。当时流行的这种群像画往往是人物的罗列,缺少艺术构思。伦勃朗却与众不同,他把这幅群像处理为既有一定的情节,又让每个人的肖像能够清晰展现,使作品更富于表现力。主要人物杜尔教授在画幅右边,他一边解剖尸体,一边认真地讲解着,其他人凝神察看和聆听着。光线的集中运用是伦勃朗艺术的重要特点,左边射来的一束光照亮了杜尔教授和尸体,衬着深暗的背景,使主要情节十分突出。其他人的头部也在光线的照射下比较明亮,突出表现了他们的肖像特征。这种人物的安排和光线的运用,在当时都是颇有新意的创造。这件作品使伦勃朗获得了普遍的声誉。

(本文来源于网络)


    关注 周章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