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穆同同:我想象中的张爱玲

 

我喜欢张爱玲的存在,那样的雾朦,那样令人珍惜,就像“流苏”。...



欢迎观临通渭作协~





我想象中的

张爱玲文|穆同同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在是不知道,那么恃才傲物,那么自怜自爱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么凄凉无奈的收尾?

在我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有两个张爱玲。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的活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里,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张爱玲制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身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姻观,跟她的父母有关。幼年时父母的离异,父亲的去世,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她看到了更多旧婚姻的苍凉,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更感到加重。
如徐志摩笔下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爱玲笔下的白流苏正是以这样一种温柔,妩媚,优雅,风情万种的姿态捕获了范柳原的那颗漂泊之心。但她又是个自私的女人,只有这样,她才能防范,才能头脑清楚。流苏清楚“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仅痛着苍凉。在对爱情的书写中,爱玲的一生,就带着对爱情幻想的不屑嘲笑,与同代作家相比,张爱玲有着完全相反的爱情表达。在她的笔下是现实的,更是悲观的。她揭示了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看到了没有经济地位的平等,爱情将是虚空的神话。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华丽而短暂,通过她自己的经历,胡兰成的滥情可以说是她一生的阴影。有人说,张爱玲一生的污点是有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一生的亮点是有了张爱玲。其实,再美丽的爱情都会像烟火一样稍纵即逝。童年的世界里,张爱玲就看到了家族婚姻的不幸,所以她追求女性婚姻的自由,但大家族的落魄,母亲的出走又让她感受不到母爱,父亲从小的冷淡使她感受不到父爱,这也是她的倾城之恋的原因。

我喜欢张爱玲的存在,那样的雾朦,那样令人珍惜,就像“流苏”。

相关阅读

散文 | 包根行:梦已至,一场暴风雨已经来临

散文 | 杨耀华:父亲,蹲守在老家,守望着儿女的心灵

散文 | 高建永:背书的童年,比过年穿上新衣服还高兴

散文 | 张芳霞:街边手艺人的失落,也是我们的失落

扫描二维码,看更多美文。

主编:离离

审稿:离离   党旭涛  孙武华   王芳

李亚强 一杯无 周彩梅 段春娟

编辑:李亚强  一杯无


点击阅读原文,看征稿详情


    关注 通渭作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