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而我也祈愿在一茶一饭的光辉里让你忘记世间艰险。愿你人生的征途总有美食与爱相随。...



出国三年后终于能跟亲人过中秋。重逢的喜悦早已渐渐融化在日常的平淡里,然而不时还是会为生活里重新拥有的细节感动。一粥一饭,皆是恩典。

去年中秋的时候,还在百日早餐的某一天。因为纽约的小伙伴都一直抗议被我晒早餐馋得不行,所以也有心想要中秋的时候做点什么。

其实12年中秋也在那做了一次鲜肉月饼,还在校,分了宿舍楼的同学们吃。做酥皮特别麻烦,所以一年也做做中秋一次。

最后买了面粉、黄油和蛋黄做肉松蛋黄酥,一半面粉黄油做油皮,一半做油酥,和好面团,醒一会儿,油皮包油酥,擀成长舌状卷起来,静置十五分钟再擀平,再卷起来,静置十五分钟再擀平,再卷起来,如此往复三次,最后擀平才可以包。幸得两位体贴的闺蜜,陪我一起做了几个小时繁复的工序。

最后一次静置的时候做馅儿,调了咸蛋黄肉松馅儿和咸蛋黄鲜肉馅儿的。蛋黄切半,喷上朗姆酒,烤箱180度烤十五分钟取出,垫半个在擀平的饼底,肉松和沙拉酱拌好或者鲜肉馅一起像包包子一样。烤箱180度烤15分钟。

还有最后一步要取出来刷上蛋液,撒上芝麻,才有诱人的颜色。

我们从下午四点出发,把四十五个热乎乎的蛋黄酥一层层小心翼翼地装在饼盒里。一边打电话发短信约人,一边从自己学院开始送月饼。送同学,送可爱的教授,也拿去感谢国际办的老师,路上意外遇见了朋友,也欢快地拿出来一起分享。以至于最后有人不好意思多拿,但一个劲儿央我多做一些去卖给他解馋。

就这样发到了七八点。等到篮子空了,坐在主校园广场里,看着天空的月亮,想念一些人,发了一条状态:“不知秋思落谁家”。

她问我——为什么总是要给小伙伴做吃的呢?
我想了——也许因为我们都在漂泊,没有家,所以食物会是很好的安慰吧。

因为曾有(不)幸成为留学生,我们都曾在深夜或某个节日发了疯地想念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味道。我们都对食物有其作为自身文化一部分的强烈认同感和渴念。背井离乡的那些年,我们学会彼此独立,却又珍惜相互扶持。

后来我做越来越多的早餐,查菜谱发现传统食物里温情的血脉。不管是港剧里给你煮碗面吃的家常慰藉,还是传说里匆忙给陌生人准备食物的古道热肠,甚至是军民友爱的鱼水真情,都刻上了我们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苏州酒酿饼(救娘饼)起源与一位带母亲逃亡的将士四处乞讨度日,有老伯见其孝顺又十分可怜,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救了他们;老友粉是因为经常光顾茶馆的老翁感冒缺席,茶馆老板挂念,送了热辣酸香的面去慰问,最后令其发汗病好,感动流传;艇仔粥是家道中落的阔少在窘迫的人生里在三角洲的艇仔船上发明的新鲜美味;过桥米线的故事传播地最广,清朝秀才到岛上读书,送饭的娘子偶然发现覆盖着厚厚鸡油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切了薄片的配料和煮熟的米线现场烫才是最鲜香滑爽。

如果说美国主流快餐曾书写了一个个励志传奇,那么中华饮食维系的就是一盏盏指路明灯,照亮一条条孤单的人世之旅。

而我也祈愿在一茶一饭的光辉里让你忘记世间艰险,愿你人生的征途总有美食与爱相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曾经一起吃月饼的人。

-------------------------------

百日不重复的中式早餐系列:

回复“粥1”、“粥2”可以看到两个粥类的做法合集;

回复“面1”、“面2”、“拌面”可以看到面类做法合集。

回复“小吃1”、“小吃2”、“小吃3”、“港式”“特色1”、“特色2”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点心小吃做法合集。

回复“甜品1”、“甜品2”可以看到我的甜品系列夏日、中式甜品合集。

回复“文1”、“文2”、“文3”分别查看与美食有关的文章。

——————————————————

*您可以这样关注我:

1 请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然后看到“查看公众号”,点击进去,“关注”即可。

2 搜索公众账号:love28more

也可以推荐给你身边一样喜欢这种风格的朋友,多分享多收藏,一起在日常三餐感激食物和爱人。

举报


    关注 一蔬一饭皆是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