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轩辕黄帝祭典

 

皇帝祭典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一种以黄帝为祭祀对象的传统的中华始祖崇拜礼俗。缙云的皇帝祭典最早可追溯晋代,据...





有奖征稿:长按二维码,爆料缙云身边事,就有机会获得奖励哦~


皇帝祭典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一种以黄帝为祭祀对象的传统的中华始祖崇拜礼俗。

缙云的皇帝祭典最早可追溯晋代,据《山川古今记》载:“锦云堂,皇帝炼丹处...晋成帝作(326—342)”。建在缙云山苍龙峡口鼎湖峰下的缙云堂。是史籍记载中国南方祭祀皇帝的最早建筑物。元至正《仙都志》载:“《图经》云:‘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有彩云起于李溪源,覆绕缙云山独峰之顶。云中仙乐响亮,鸾鹤飞舞。俄闻山呼万岁者九,诸山皆应,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于朝’”。唐玄宗闻奏而叹之曰:真乃先人荟萃之都也。遂敇改缙云山为“仙都”,并把缙云山中祭祀黄帝的“缙云堂”改扩建为“黄帝祠宇”。唐乾元年间(758—579),诗仙李白的从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任缙云县令时(见《辞海》),中国的皇帝祭祀,北方有陕西黄陵,南方有浙江缙云,并称“北陵南祠”。





宋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曾派大臣到仙都祭祀皇帝,在一个山洞投放了金龙玉简,该金龙玉简于1997 年出土,现藏于缙云博物馆。到了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昭,扩建“皇帝祠宇”为“玉虚宫”。北宋年末,“宣和庚子(1120)”,皇帝祠宇“毁于寇(方腊起义)”。南宋景定更申(1260)“郡守安刘取朝旨重建”。元延祐庚申(1320)再次修建。此后,虽“皇帝祠宇”几经劫难,屡建屡毁,却割不断百姓对先祖轩辕黄帝之信仰,祭祀皇帝的习俗也是延绵不断,代代相传。1998年,民间恢复“皇帝祠宇”的呼声高涨,社会各界、海外同胞、当地百姓纷纷集资,缙云县人民政府组织重建皇帝祠宇。此后,“皇帝祭典”每年举行,规模不断扩大。

传承至今的缙云皇帝祭典,分春(清明)秋(重阳)二祭,祭祀礼仪基本相同,地点在仙都鼎湖峰下的皇帝祠宇。祭拜人员分主祭、陪祭、参祭等。





相传皇帝乘龙升天之日农历九月初九,各村民众早早起程,幡旗队、板龙、舞狮、钢叉、竹马、哑背疯等30多支民间表演队伍,沿途一路献艺,民众沿途随观。8点后,各表演队伍集中在仙都轩辕大道和飞天广场,进行轮番表演。9时许,祭祀大旗领先,鼓乐队、幡旗队、舞龙队、舞狮队等民间表演队伍依次随后,主祭、司仪。陪葬、参祭人员在礼生引导下,从飞天广场列队进入皇帝祠宇分组肃立。9点50分(象征“九五之尊”),司仪就位,宣布祭典开始。击鼓、撞钟;在民乐队演奏的(香赞曲)中,主祭向轩辕黄帝敬上五支高香;接着鼓号队演奏《鼓号乐》、古乐队演奏《大典朝贺》曲;乐毕,各位主祭人依次在《陈献曲》中向轩辕黄帝敬献花篮、三牲五谷、山珍果品;主祭三敬酒后,恭读祭文。祭文读毕,参祭者面朝皇帝塑像鞠躬礼;礼毕,再向轩辕黄帝敬献祭舞。最后,由司仪宣布“礼成”。祭祀仪式结束。





祭典礼仪表演节目分祭乐、祭舞两种。“祭乐”由鼓号队和古乐队演奏。鼓号队由2面大铜锣、9支先锋和12只大鼓等组成,气势磅礴人心,“古乐队”由司鼓、锣拨、二胡、三弦、古筝、笛子、唢呐等各类民族乐器组成,乐曲多属道曲,古朴典雅,悠扬流畅。“祭舞”则以皇帝炼丹、乘龙升天为题材,演员众多,舞蹈动作热烈粗犷,豪迈奔放。







近年来,皇帝祭典吸引了众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参加,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四川盐亭等地也派代表团参祭。目前,缙云的“皇帝祭典”活动已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形成“三地”共祭的格局。



“皇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这是唐诗人白居易在仙都留下的诗句。轩辕氏祭典活动所在地的缙云仙都,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境内奇峰异石,山水飘逸,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历代文人墨客如王羲之、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朱熹、沈括、刘伯温、汤显祖、徐霞客、袁枚等,出于对皇帝的崇拜和敬仰,都在仙都留下了他们的题刻、游记和诗篇,形成了极为厚重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缙云“皇帝祭典”是长期流传于中国南方的祭祀礼仪,它明显区别于中国北方的皇帝祭典。这种在江南山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地农耕文明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一种传统祭祀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同时也保存了中国南方民间尊宗敬祖的许多传统习俗。



2008年1月,《清明节 · 仙都轩辕氏祭典》被命名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11年,仙都景区被省文化厅和省旅游局命名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编辑:维维

来源:缙云门户;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购买


    关注 缙云门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