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饰,素色也疯狂

 

“素色”是一种较特殊的摄影用色方法,是相对于大红大绿以及常规色彩画面而言用色较为简练淡雅的色彩处理方式。...





素色”是一种较特殊的摄影用色方法,是相对于大红大绿以及常规色彩画面而言用色较为简练淡雅的色彩处理方式。不难发现,自数码摄影流行尤其是图像处理软件高度普及以来,有很多摄影者处理照片色彩时,几乎已将被摄对象原有色彩特点都抛在脑后,都喜欢将照片色彩饱和度调得相当浓郁。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惊叹:我们的视觉神经是不是已经开始麻木,非得靠浓墨重彩刺激了。长此以往,养成类似习惯的摄影者恐怕逐渐难以体会到自然色彩所带给我们的真实美感。

本期主席评片
点评人:李敏(湖南省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冬柳的故事 谷茂安 摄

点评:成排的柳树主干疏密有致,层次比较丰富,堆满积雪的场景散发出冬天的肃杀氛围;略偏蓝的冷调,强化了冬日的寒冷感,画面上方空间偏少而略显压迫感。

摄影者对色彩的运用形式理应多种多样,浓墨重彩固然是美,但轻描淡写的“素色”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其实不同用色风格适合表现不同主题,高饱和度或淡雅简练的色彩用好了,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浓墨重彩有推波助澜强化视觉效果作用,而淡雅凝练的用色则能显示隽永空灵氛围。色彩利用也与情感表达有关,较合理的用色原则是针对被摄对象实际情况,按主题表现该浓则浓,该淡则淡,不能以单一标准衡量。

说到“素色”,古人曾有如此描述:“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意为最美的素玉不再需要别的颜色去装饰。比较通俗的也有“男要俏,一身皂;女要娇,一身缟(三分孝)”之说。大意是男子穿黑衣服显得漂亮精神,女子穿白色服装显得俏丽。不难发现古人这种审美观点至今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完美演绎,婚礼上女子所穿白色婚纱(尽管是舶来品),一身缟素确实分外漂亮优雅。可见素色之美符合人之常情,符合大众审美习惯。故而认真研究运用“素色”,对摄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霞浦渔者  周国忠 摄

点评:画面构图以少量简练线条为主,俨然寥寥数笔的速写;高调背景中的色彩运用相当简练,尽管用色少,但色彩感觉依旧鲜明。从用色角度而言,确实收到了“惜色如金”、以少胜多的效果。



家乡的云海  张士玲 摄

点评:巧妙利用了层层雾气,将道道山峰和重重树林进行了分割;若隐若现的林木体现出较好的空间透视感,令画面散发中国水墨画般韵味。作为点睛之笔的三台风力发电机,在一定程度上为画面增添了时代气息。



山里人家   张广和 摄

点评:时下流行的无人航拍机,为摄影者提供了全新的拍摄视角。高视角取景后利用地面背景作“白纸”,树木与建筑在“白纸”背景烘托下,各自的线条和独立造型历历在目,由此给人一种较新的视觉感受。

表现“素色”,主要通过对社会或自然界符合要求的具体形象的合理选择完成,通常要选择色彩相对单纯淡雅,或者比较符合“高调”效果的内容。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类场景天然具备素色之特征,随机拍摄后几乎不需再作任何处理便具有“天然去雕饰”效果。当然,“素色”与日常所说“单色”或“黑白片”有一定区别,素色用色较为单纯淡雅,但毕竟还是有颜色的。而黑白片只有单纯的“黑、白、灰”渐变或高反差对比影调却没有其他色彩。

实际上某些貌似黑白片但又留有少量色彩作为“点睛之笔”的画面,也应归为“素色”风格。以前获得类似效果的主要做法是针对素材特点,借助“PS”软件对背景部分实施去“饱和度”、“去色”,仅留下需重点突出的主体对象的色彩。但现代化数码相机已为我们作类似“素色”处理提供了极大便利。有不少微单包括数码单反“个性化拍摄菜单”中的“色彩保留”功能,能单独保留某种色彩而将其他色彩转为黑白效果。操作者可在RGB色彩中任选希望保留的色彩并确认,这样曝光后的画面除选定的色彩外,其他色彩全部自动转为黑白效果。这一设计大大帮助摄影者更方便快捷地获得“素色”直出素材,堪称“素色”作品事半功倍之得力举措。



掘金者   郑广祥 摄

点评: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后,使现场弥漫的烟气显得更为集中浓密;F14小光圈的选择,确保了画面景深;烟雾中藏露有致的人群,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感;低饱和度的色彩处理,令画面素色特征更鲜明。



屋顶   沈萍 摄

点评:色彩单纯,“点、线、面”多种要素构成的画面富有变化而不失和谐;空中一排半剪影鸟儿,在浅色调天空反衬下轮廓鲜明富于活力且不乏趣味性;感觉画面总体亮度以及反差还可适当提高,以增强画面立体感。



冬季东岭湖   杜春森 摄

点评:简练的构图要素体现着宁静氛围,影调层次也比较丰富。感觉凉亭位置稍有点偏中,建议构图时设法将凉亭往右侧稍作移位至接近“黄金分割”部位,当然这“移动”最好在取景时便有所考虑。



 丁永良 摄

点评:较好利用了中长焦镜头,在薄雾笼罩环境中拍摄出水乡一角。经中长焦镜头透视压缩后,近景、中景、远景三者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如能等待恰当时机,纳入些许富有生命力的元素,画面氛围无疑将更迷人。



芦苇荡   孙守山/诠摄汇 摄

点评:利用中午顶逆光拍摄的芦苇荡,画面所体现的雾景阳光下特有的浅色暖调,素色特点较为明显。前景、中景、远景的芦苇布局疏密有致,影调层次也较为丰富,隐隐散发着一种古画的韵味。



日暮飞鸟还   杨福添/诠摄汇 摄

点评:简练的构图要素强化了素色特点,鸟与水草运动方向的一致性值得点赞。以相同姿态滑翔的飞鸟轮廓鲜明,高低布局位置不错;如飞鸟头尾部的空间面积能“对换”一下,给人的空间感将更为和谐。



雪中树   周虹 摄

点评:构图要素简练的“雪中速写”,所选被摄主体线条比较生动,树木与侧逆光投影相互呼应。寥寥数笔勾勒的雪原小景颇具黑白摄影韵味,构图时如能为画面右侧多留些空间,画面的均衡感无疑将更为理想。
孤雀   胡真源/新浪爱拍 摄

点评:向上发散的树枝上栖息的鸟儿与树枝形成了“点”与“线”的组合,朝向较一致的枝条,与适当的留白,形成较和谐的空间感,红色印章丰富了画面色彩变化,鸟儿眼睛如能隐约显现些许层次,那效果就更好了。



云南元阳梯田   邢景春 摄

点评:弥漫的雾气穿插于梯田山坳间,深色影调与浅色影调交互作用,在强化空间感的同时也丰富了画面影调层次变化。拍摄雾景,在选择较低感光度的同时,适当作些曝光正补偿,更有利于提高画面质量。



筑基   魏振华 摄

点评:高视角俯拍的画面具有较强形式感,反复出现的大小方形与劳动者形成了形态对比,画面线条虽简单而构图不显呆板。定《筑基》标题显然另有寓意,暗含建筑工人以及普通劳动者奠定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

·文章选编自《中国摄影报》·2017年·第14期·4版。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中国摄影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中国摄影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