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芳国子监

 

老照片下国子监...

作为中国元、明、清三代

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

北京的国子监,可称得上是

当时中国读书人心中的一处圣地了。

整个建筑座落在北京城的东北角,

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庄严肃穆。

在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的院子里,

依次沿中轴线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

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等一干建筑,

庞大的院落,井然有序,轩昂森然。

按“左庙右学”的古代规制,

儒家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堂,

仅一墙之隔与之毗邻而建。
琉璃牌坊

两道门内,第一个迎面而来的建筑,

就是一座高大华丽的琉璃牌坊,

矗立于斯已逾上百年。

三门四柱七座的建筑顶部,

享受着皇家独有的黄色琉璃;

汉白玉匾额上乾隆皇帝的御笔亲题,

更彰显了其身份的尊贵与显赫。

作为专为教育树立的牌坊,

正面书写“圜桥教泽”,背面书有“学海节观”。

相传琉璃牌坊中间的门为“龙门”,

皇帝之外,只有新科状元方有特权从此门经过。

想那寒窗苦读的学子,

一朝金榜题名,魁首高中,

穿过此门,内心该是多么欣喜与傲娇。


辟雍

琉璃牌坊之后就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

这本是周天子时代的大学,

因四周环水,形如璧环,得名“璧雍”,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在乾隆盛世年间大殿新建,

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供皇帝讲学的宫殿,

也是世界上唯一的

位于国家最高学府内的礼制建筑。

辟雍的设计和建造,离不开博览群书的刘墉,

还有那善解圣意的和珅。

刘墉将失传近千年的辟雍重现于世,

和珅则巧揣圣意,提议

将原先殿内预设的四根大柱撤掉,

改用斜角架大梁。

节省了4400两的白银不说,

还让殿内更加敞亮宽阔,高贵大气。
彝伦堂

辟雍大殿的后面,

一座七开间的殿堂,沉静安详,

横卧在白色月台之上。

原来辟雍殿未建之前,

明清诸帝来国子监讲学,均在此殿内升座。

那新科的进士,亦由状元带队,

在此处拜谒国子监祭酒及司业,

举行“释褐之礼”。

而在元代,

它的前身是崇文阁,

国子监内一处藏书馆。

直到明永乐年间重新翻建后,

方得今名“彝伦堂”。

堂前月台,宽广平坦,

每当众监生集会、上大课,

就在此处列班点名。
十三经刻石碑

国子监内,

还藏有一部《乾隆石经》,

又名十三经刻石碑,

称得上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

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

《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和《孟子》,均铭刻于其上。

全部刻石,外加“谕旨”1碑,

共190块,80万字。

石碑底本由金坛蒋衡整理抄写,

当时身为一届贡生的他,久试不第,

却为先贤经典折服,

受碑林启发,

历经十二年成书。

为此乾隆皇帝龙心大悦,

不仅授蒋衡为国子监学正,

还谕旨和珅与刘墉考订经书,

以蒋衡手书为底本,刻石太学,

最终历经五十余年方刻成石经。

碑文楷书遒劲俊美,

其规模之巨,书法之精,令世人惊叹。
应科举而兴办的国子监,

以儒学为主要的功课。

在清代,把封建社会的教育演化到了极致。

采用的是应试教育,

教学内容变成纯粹的科举考试训练,

教学形式也简单粗暴。

但依然不可否认,

其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国子监内也是英才辈出。

元代初期就有名臣兼学者许衡,

曾担纲国子监祭酒一职,

亲手种植下的一处槐树,

至今已历七百年依然生机勃勃。

明清的重臣名相,亦不少曾在此任职,

张居正、徐阶曾任国子监祭酒,

刘墉、纪晓岚曾任国子监监事大臣。

清代戏剧传奇的两大作者

南有洪昇,北有孔尚任,

都曾与国子监结下渊缘。

随着时代的演变,

旧有的礼制社会早已崩溃,

国子监与孔庙也演化成历史的纪念物,

成为了中华民族崇文重教传统理念的象征。



文化旅行,行走的课堂
www.renwenyouzou.com
微信公众号:culture-T


    关注 文化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