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书坊×齐放 2016海外华人影像作品展【巴黎&伦敦单元】后记

 

面对文化和传统时,需要这样的坚持和雍容气度。...




巴黎单元
人总有饿的时候


2016年10月15日我们在良友书坊放映了齐放海外华人影像作品展的巴黎单元和伦敦单元。巴黎单元是开幕单元,嘉宾杨智华分享了六部短片的观感,以及在法国学习艺术的经历。
@杨智华:从最后一部短片《F**K》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留学生活。我在巴黎时也给同学理过头发,几乎是一根根理的,很完美主义。之前也在日餐打过工,也卷过烟。当时出国真是,用青岛话“见景”了,见识了各种卷烟的工具。影片里也有男生一边唱着《赤裸裸》,一边卷烟,最后用舌头舔一下,就像粘合剂一样,一根烟卷好了。

看到这个影片之后,把之前的记忆拉回了一点点。影片最后一幕,镜头拍到两人的背影,女孩在左边,男孩在右边,他们中间有一个打包盒,这个场面特别鲜活。还有回国的选择,“回”还是“留”,是每个留学生都思考的问题。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去巴黎。以前看过一个帖子说,很感谢你年轻的时候待过的城市,巴黎这个城市就给我这个印象。

我在巴黎学艺术,艺术带给我敏感性,就好像一只苍蝇飞过来,也许会有人觉得苍蝇很讨厌,现在它就飞到我的眼前,我的手机在手边于是拿起来拍了一张照片,虽然苍蝇让人讨厌,但我的照片很美。有时候需要用敏感性去发现生活中细节的东西。

《叙利亚青年》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男青年告诉一位女士说,其实我不是叙利亚人,女士说,人总是有饿的时候。我觉得从这句话你可以想象很多。
在座的艺术家刘钊从事摄影创作,在巴黎待了8年。刘钊提到,巴黎地铁上每天都有人逃票,很常见(《叙利亚青年》里有逃票的一幕),还分享了几件巴黎独特的景观。刘钊说:“巴黎铁塔、香水、时尚等‘浪漫’的表象下,也有世俗生活的“不浪漫”的一面。而我最留恋的是巴黎的艺术。”
摄影师崔驰曾是放映室的主讲。他提到:“短片资源在网上很少,几乎没有搜索的线索。所以很难得,遇到短片的放映我一般都会来参加。其实有几部片子我没有看懂。短片的话,因为它的时间短,许多影像交代的元素不多,看起来就会晦涩一些。我看的很多短片也有这个特点,这本身就形成了短片的一个独特的风格。其实现在许多大电影节都有短片奖。”

“实际上最后一部《F**k》一看就是中国元素,我反而觉得立意不够丰富,它描述了男青年恋爱中失落的心情,交代了很多法国留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现实,很温馨。第一部《房东》拍得最好,刚才看到关于导演的介绍成就也比较大。第二部《心愿》,风格比较奇特,奶奶的行为非常奇特,这个短片导演季巧微我看过她的一本书《短片也风流》,里面列举她觉得非常好的50部短片,网上很难找,有机会能看到这些片子的话,收获会很大。”
有个女生问《心愿》中老太太把钱放在公交站台的座位上,用意是什么?另一个女生从短片的细节处条分缕析地作出解答,还提到,“老太太之后又来看过一眼,确证钱不见了,才心安”这处情节。

散场时,一个短发妹子走过来询问能否得到《萨提尔》的拷贝,她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然而因为版权保护没有拷贝给她,但很开心她享受了整部短片。《萨提尔》的简洁和先锋感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放映室小伙伴的短评】

@云心

巴黎场感觉和我们平时对巴黎的认知出入较大,但相信一个城市,尤其是巴黎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会有不同层面和文化背景的生活群体,而这些拍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认识的深度,也融入一些对文化碰撞,人性和生存的思考。

@呆呆抑郁了

如果没有最后一篇《F**K》的话,胆小的人看完都不敢回家吧 ,前五篇都是灰色调。

第一篇《房东》男主角让人印象挺深的,想起了电影《白日焰火》。

第二篇《心愿》勾着观众看一个结果,结果没有结果。以上两部主演的眼神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好演员必须的吧。

《叙利亚青年》最终把项链和狗都还了回去,还不错。《萨提尔》第一次看这样一桢一帧的电影,像默片,想起来《大艺术家》。《F**K》里边最搞笑的那一幕,想起了真正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心理预期是能在活动里看到像《天使爱美丽》这样的法国电影,可惜并没有。就是些小众电影的感觉,安在哪个国家好像都能成立,法国特色不明显。
伦敦单元
父母老了,孩子就会内疚


伦敦单元的放映,因嘉宾临时有事没有到场。我们一起安静地享受了两部短片和一部长片,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全沉浸在迷人的氛围中。夜间的良友书坊只能听到很轻的外面点单的声音,狭长的展览空间里投影幕布透着光亮,是电影原初便有的神奇魔魅,造梦机器之感。大家一起发笑,笑点惊人的一致,即使是两三个人的轻笑声,也像受到鼓舞般小小亢奋,这是一起看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

【放映室小伙伴的短评】

@不在

伦敦场没有预期的震撼,因为移民视角涵盖文化冲突、身份认知、故土情结、地区政治或者其他社会问题,三部片子都表现得相对柔和,细腻有余,但力度一般。

《乡绸》是这场最喜欢的一部,镜头纪录了王家丝绸店的发展历程,并穿插一些历史镜头。老王量布、裁布、抻布、卷布的动作捕捉得很好,看出了熟能生巧的技艺,就像老国营商店里的售货员称称一把准。对父母感情的回忆、对母亲看报的回忆还有自己由工程师变为丝绸店老板的感慨,很真实动人:一边是亲情,一边是世事无常。当然,对传统丝绣文化的执着、关切和思考也很升华整个片子,并且还属于由小见大。全片有两处比较触动我:一是老王说我等不到时尚再回来了;二是结尾处他的表情,向下弯的嘴角,看着挺悲伤委屈的。另外,店里的风筝确实很好看。
第二部《海峡两岸的完整故事》,对比的手法并不突兀。但可能设计的问题或是受访者是三代的关系,故事不能说完整,内容也不是太冲击。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长交代这么深重的话题难免吃力。由于我之前看过宝岛一村,也读过王伟忠和赖声川的相关采访,所以口味比较重。

第三部《轻轻摇晃》也不错,片子节奏果然符合名字里“轻轻”两字。通过“老头老太语言不通,遂借助翻译沟通”的情节来反映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男女爱情观差异,挺讨巧的。也因此让片时自然增长了四分之一…June的孤独来自无法融入英国生活和儿子把她送进养老院,后来还有儿子的过世,Richard则是痛失爱人。两个都因Kai而心伤且之前彼此看不顺眼的人,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前手忙脚乱藏起和Kai亲密合照的Richand转身说了实话,听到儿子是gay也没有太惊讶的June,两个人彼此安慰的感觉很好。“父母老了,孩子就会内疚”这句话非常戳心。不过,前后两个时间段并行的叙事,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吃力。
@云心

很喜欢伦敦场的第一部,很平实很温暖。在面对文化和传统时,需要这样的坚持和雍容气度。

同意大家对《乡绸》的认同。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老王和一个顾客关于全手工绣品的聊天,这种对匠人精神的诠释和尊重在这个时代而言显得弥足珍贵。

《海峡两岸的故事》略显平淡,不管是表现手法还是情节。感觉对这方面的事之前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没有很大震动。

《轻轻摇晃》
@雪

昨天第一次参加观影活动,看着身边一个个都那么青春逼人,很羡慕。也只是因为自己最近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才有了如此出世心境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过去很多年其实自己都忘了自己。相对而言,更喜欢伦敦场,因为情感方面更加靠近我们,更容易接受。《乡绸》,也许绸缎生意一直火爆,王先生就只是王老板了,所以,因为时尚更迭,生意有变,也才成就了我们深深触动的王先生。人生亦是如此,不经历挫折磨难,也许就不会破茧化蝶。《轻轻摇晃》,我是刚刚才知道这个片名,昨晚没看清,因为昨天其实好困,一直撑着,在谈话片子时只能闭眼用听的,但是当看到第三部时,眼睛居然疲劳没了。我喜欢这样表现淡淡的,但其实真实的,似轻松又忧伤沉重的感觉,就像珍说的类似的话,沉溺忧伤才能有刻骨铭心满足,走出来就空了!心境突然又有了文艺,让我觉得回到了大学时光,谢谢这样的机遇!

@呆呆抑郁了

《乡绸》记住一句台词:“难的就是释怀。”如果不是陈述人的自述,很难想象他以前是一名工程师。忍住眼泪陈述悲伤是一件本事。但愿导演是一次拍成,我想也应该是一次拍成,这种陈述不会反过来覆过去陈述好几遍的,纪录片就是记录下那一刻的真实。当然,导演怎么剪辑也是功夫。

《轻轻摇晃》 人在异乡,要过得好,要融进去,是有点在异地总被轻轻摇晃的感觉,不如在本地那么舒服自在。是一部好电影,很高兴那一刻我在——良友书坊看这部电影。同性恋,观影时,我一直想凯是男角还是女角?是郑佩佩多了一个女儿还是又添了一个儿子?原来是多了一个儿子。这种场景本身就够刺激人的了,何况还有一层国别的差异。郑佩佩有个这个未过门的儿子,应该在英国生活的会更好一些吧。“父母老了,孩子就会内疚;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也会内疚”同意,这是最具分量的电影台词。回去,我得对我妈态度好点。

【关于我们——文学馆放映室】 


文学馆放映室

位于青岛文学馆地下一层,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独立放映组织,定期策划主题性的影展,关注国内独立电影。每周六举办一场电影放映活动,均有主讲作深入解读,聚焦于艺术佳片、影史经典、独立电影和本土作者。旨在和岛城的迷影人展开独立影片的交流和学习、分享关于电影的一切。




    关注 良友书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