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儿的回收生意和美国大学价值观

 

谈价值观太虚,不如来讲个故事吧。...





一个7岁的美国小男孩,4年时间里回收了20万个易拉罐和瓶子,成立了自己的回收公司,还想保护大海里的生物不被垃圾伤害……

这个名叫Ryan的小男孩儿在2017年已经被Ellen show、 60 second docs 等几家美国媒体报道,获得了10万美金的捐款。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美国故事,因为发生在一个7岁孩子的身上,所以引起了人们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讨论。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故事,是因为Ryan所做的事其实正体现了美国大学以及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我们不一定要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但是如果想申请美国大学或者有在美国就业的打算,又必须要去了解它。

7岁的Ryan在Ellen秀上接受采访
 关键词:社区 
Ryan的故事里包含了很多元素:年龄因素、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的成功、创立公司、环保目的……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有一个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他对于社区的贡献。

在近年来对于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讨论中,都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对于社区内服务的重视。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Making Caring Common项目组在2016年中旬就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在报告中提到大学招生的标准应该引导高中生用一种更具现实意义,更加切合实际的方式为自己周边的社区做出贡献。

这和美国社会强烈的社区意识有关。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组成单位,也是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概念。从自己生活的社区入手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正符合美国大学招生标准中“具有现实意义、切合实际”的要求。

这个社区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社区,也可以是一种人群意义上的社区。归根结底,对社区做出贡献应该能和自己的daily life紧密相关,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自己周边的人和事。
 关键词:持续性 


在Ryan的故事里,废品回收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但是三四年持续不断地去做一件事(对于7岁的小孩儿来说就是半辈子),最终把这件事发展成为一个自己的business,这就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学生课外活动的短板。短期的课外实践和游学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如果不能把这些短期项目和自己长期的规划结合起来,在申请大学时起到的作用就十分有限。

在这里,我们强烈建议学生在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和延展性。这种整体的规划更容易塑造自己的personality,最终展示给美国大学招生官的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几个零散的标签。
 关键词:获得实际收益 


在国内的个人兴趣拓展和课外活动规划中,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公益性强的课外实践听上去更有逼格。

而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里,一个人能够完全不计回报回馈社会固然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青少年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一些合法收入,回馈自己的家庭,则更能体现一件事的价值。

毕竟,我们是在申请美国大学,而不是竞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去做一些完全没有回报的社会实践时,大家习惯性地安慰自己:起码我获得了阅历和经验上的提升。这样说也没错,但是却不如金钱的回报来得实在。

为了避免三观不正的嫌疑,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Ryan通过他自己回收瓶子的生意,三四年的时间里总共赚到了1万美金。这从经济角度证明Ryan做的事不仅有益于自己的社区,而且是可持续的。退一万步,即便是对公益事业来说,筹集资金的能力也是考量项目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要害怕谈钱,如果你在自己初中、高中经营的小项目里赚了第一桶金,不妨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吧。



Ryan的故事乍一看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别的国家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但实际上代表的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个故事里体现了动机、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几个关键环节,值得很多正在规划课外活动的学生和家长们借鉴和思考。

我们也相信,顺其自然和天然去雕饰的成果是最好的。不过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美国大学申请这样的事上其实很需要专业团队的干预。在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质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方案,以咨询行业的优势帮助他们完成留学申请,这就是悦见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
悦       见       行       家
告别功利的“背景提升”

让深入行业的真实体验成为未来人生的注脚

做你想做的事,我们给你在行的人
       www.joyseeedu.cn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 悦见Joyse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