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附中人》和郭旭峥最后的纸媒阵地

 

我们很难衡量郭旭峥本人在北师大附中学生里的影响力,但通过这本每期发行量近两千册的校刊《附中人Further》,他确实是影响了一批和他那时一样有想法的高中生。...

翻开新一期北师大附中的校刊《附中人 Further》,前几页有一组海报非常醒目。灰白色的背景浮出一个若隐若现的无限循环标志,下面是一个小写的Further,代表了这本刊物的主题——为远方,无穷尽。

在海报里,摘引了几句和远方有关的话,比如: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本校刊,既“与我有关”,又面向“无尽的远方”,作为《附中人 Further》执行监制的郭旭峥,就是想在这片带着油墨香气的净土上让他和他的学生们可以做一个“站着的”媒体人。


《附中人 Further》47期封面
现在的郭旭峥是中国传媒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讲到《附中人 Further》的改版,他还记得那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麦当劳里。

在他读高中的时候,《附中人》还和大部分人想象中的高中校刊一样,像是《读者文摘》的校园版,也像是一本学生的作文集。郭旭峥作为视觉总监,和校刊的其它几个负责人对这样的一种状态显然是不满意的。

他们从麦当劳出来,走到旁边的报刊亭,拿了三本杂志:《明日风尚》、《氧气生活》和《VISION》。改版之初,校园小清新的路线就这么定了下来。
街边的报刊亭,曾经是很多高中生放学后驻足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中学的校刊除了风花雪月,还有完全脱离校园把视线投向社会的时事评论类杂志,比如深圳中学的学生杂志《涅槃周刊》。

这两条路最后都没能走通,郭旭峥当时参考的三本杂志里到现在有两本已经停刊。而时事评论类的杂志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沉重,又因为和校园生活缺乏联系而失去了生命力。

现在的《附中人 Further》可以说是两者结合,以校园的姿态包裹着时事的风骨。在第47期的杂志里,一篇特写文章《霾困附中时》把雾霾这个公共事件投射在校园生活里,将北京第一次雾霾红色预警后72小时里停课后的校园和学生们的生活状态描摹了下来。

“我希望这本校刊不仅学生爱看,外面的人看了也会觉得有意思。雾霾是一个公共事件,影响到方方面面。很多媒体都在做雾霾的报道,但是他们很难覆盖到校园内,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空间。”

这篇文章最后差点没有发出来,只是因为校方觉得标题里的那个“困”字会显得学校无力应对。“可不就是无力应对嘛,”郭旭峥一边苦笑一边说。

学校方面和校刊的关系一直都很纠结,现在学校每期给校刊三千元的补助,然后拿走两百本杂志。这些资金支持不仅完全不能覆盖成本,还让校刊的采写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这个问题从郭旭峥开始负责校刊以来就一直存在,到现在还没什么结果。“要么就是全资支持,让校刊的运营编辑完全公有;要么就一点钱都不要给,让校刊自负盈亏完全商业化。这两种方式都算是一条出路,但在各种妥协之后,只能维持现在的样子。”

谁能想到,在校园外说不清楚的事情,放在一本校刊上也同样说不清楚。

尽管要面对来自各方的阻力,《附中人 Further》已经在一步步向他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现在北师大附中的校刊已经实现了对外出售,从阅读者的态度来说和免费发放的校刊有了很大的区别。目前每期校刊印刷近2000本,对于全校的学生数量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一个发行量了。

郭旭峥说,校刊的名字Further就是想让这本杂志可以走出去,走得更远。
《附中人 Further》主要成员


从《附中人 Further》这本杂志上,可以看出郭旭峥对纸媒是有一种偏爱的。“纸质杂志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每翻一页都是有节奏感的。”

与传统媒体相对的,就是新媒体。尽管毕业以后可能会去一家新媒体工作,但是在他看来这种新的媒体形式给媒体生态带来的破坏已经让人无法接受了。“比如说,现在新媒体有一些所谓的’100000+规则’,其实哪有什么规则可言?如果真的有,不就篇篇100000+了?”

郭旭峥觉得,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人们都爱看轻松的东西,所以各种所谓的互动、卖萌、主页菌、小编就都出来了。“我曾经说过一些比较狠的话,这是一种阅读障碍。只能读碎片化的东西,读不了深度和长篇的东西,这是一种病。我们不是做残疾人设施的,我们不是为这些人服务的。”

如果把现在互联网新媒体的景象还原成一个现实场景,他觉得会是这样:一群新媒体人跪在路边,对着来往的行人说“求求你看看吧!”。这是多么荒唐的景象,郭旭峥相信自己站着也可以把媒体这件事做好。

他不仅自己这么想,还想改变更多人对于媒体的看法。或许是带着这样的想法,郭旭峥在两年前回到了北师大附中,开设了《杂志编辑与制作》选修课。

通过这门课,郭旭峥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到两件事。第一是有一个标准较高的对媒体的感知,在技术层面达到一定要求;更多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第一年开这个课的时候野心特别大,要求每个学生都做策划一本杂志,把自己感兴趣的点融进去。比如喜欢宠物,可以做一本宠物杂志,喜欢动漫可以做一本二次元的杂志。”

后来,郭旭峥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真的不知道对一件事感兴趣是一种什么状态。比如,一个学生做了一本电影杂志,里面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可以在网上找到的。还有一个学生说自己喜欢悬疑文学,结果问他对哪些文学作品比较了解,他的回答是《福尔摩斯》……
郭旭峥和他的学生 《三联生活周刊》王旭华 摄


郭旭峥在之前的一个视频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高中生就像是被关在一个小黑屋里,每天只能埋头学习。这句话在网上被很多人质疑,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世界里还有小黑屋吗?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互联网尽到了它联通世界的责任,但高中生的选择却始终是被局限的。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即将毕业填兴趣爱好的时候也只能写出读书、听音乐这样的答案。

“这不是你的爱好,这是别人的爱好。现在一些大学自主招生,考官问你喜欢什么?然后再问一个对应领域里比较深入的问题,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还有一些高中生在选专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郭旭峥希望在做这本杂志的时候,让参与进来的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一本杂志会涉及到策划、采写、编辑、美术设计、排版、印刷和运营很多领域,哪怕只是做配送也会有自己的收获。

“我自己觉得最欣慰的不是他们做出了一件多好的作品,而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后记: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约定了看稿的时间。他说,“放心吧我只会改一些事实性的错误。”这样一句话对于写字为生的我来说真是暖到极点。

和郭旭峥聊过以后,发现他身上有很多让人能够回到媒体原点的想法。对于有想法的人,在外面的每一次尝试都有被阻挠的风险。慢慢的,可能会从被别人否定变成习惯性地自我否定。

不过,有想法终归是一件好事。郭旭峥现在做的事,其实就是在他的影响力之内,让更多的高中生变成一个有想法的人。
往期世界人精选
李梓铭:留学生是一群羊 谁都没法成为牧羊人

封楚诚:政治是一种存在状态

何大河:21岁的年纪 到民谣圈“踢馆”的留学生

一个卫斯理准留学生眼中的非女权理想国

易思汇和两个男人的故事

“国师”许念邑和将被遗忘的风致

硅谷500 Startups创业者钟家鸣 没有鸡汤的创业访谈

……



    关注 悦见Joyse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