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 谁有权利定制孩子的人生?

 

智慧家长...





最近的微博热搜,郑爽才是真正的霸屏。

街头吸烟被拍,引发了粉丝和黑粉之间的骂战;接着郑爽自爆微博小号,怒怼黑粉和营销号,要看懂她发的微博内容堪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撇去粉丝的星星眼,吃瓜群众觉得这姑娘越来越有问题了。

(去年的官方数据)
作为热搜VVIP用户,郑爽这些年来一路走到舆论的风暴中心,其实是沿着这样一条路——一条从一开始就被最亲的人——父母——决定好了的、走着走着越来越没有回旋余地的路。
不情愿的成名之路


郑爽小时候就多才多艺,但是这些本领得来的并不心甘情愿。

郑爽的妈妈从小就给郑爽培养各种各样的文艺才能,郑爽4岁时第一次登台表演,5岁就去参加钢琴、长笛、舞蹈兴趣班。

被问到为什么给郑爽报这么多班的时候,妈妈的回答是:“可能是实现我的一个理想吧,从事演艺方面的,然后你就没干上(演员)这一行,就觉得特别遗憾。”

12岁那年,郑爽就只身一人从沈阳来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在寄宿制的学校学习舞蹈。



至于为什么要学舞蹈,在采访中可以略窥一二:

新京报:那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艺术这条路的呢?

郑爽:我第一任老师,他觉得我很有表演的天赋……然后老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很好,你以后长大一定要试一试,我爸妈就往心里去了。当时章子怡已经很红了,她也是学舞蹈的,在东北很流行说,女孩要是想搞艺术一定要先学舞蹈。我12岁的时候就去了舞蹈学校。

新京报:其实你应该不愿意吧。

郑爽:但是我是那种特别乖的,爸妈让我去说为我好,我就说好啊,其实特别想家。

不情不愿地背负着父母的期待和愿望,被推进一个陌生的世界,默默地忍受着同学的不友好,却一个字也不跟家里说。



一边还要忍受着学校的枯燥严苛——
(郑爽当年写给朋友的信)


时不时还要面对一个考了91分却还要大骂自己一顿的严厉妈妈——
回忆起那时的生活,郑爽说自己特别想家,但是在爸爸妈妈眼里,她是个报喜不报忧的懂事孩子,再心酸再难过也咬着牙要拼第一。



郑爽说那时她学业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在成都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所以特别想家。在机场看到爸爸妈妈都会很心酸。”

郑爽的爸爸曾经在采访中说:“(对郑爽说)你怎么样,习不习惯,郑爽还说习惯习惯,很好很好,实际上到那儿大伙儿凶她,她也暗暗地下决心说,我一定要第一。”

甚至如果不是郑爽和爸爸一起上了综艺《旋风孝子》,爸爸都不知道那段在外求学的经历在郑爽心中是那么心酸的一段回忆。

郑爽当年顺从了父母的期待走上她并不情愿的一条路,却在最脆弱的时候没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正确的引导和保护。

在种种不情愿中一路走来,只会积攒更多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郑爽曾经在真人秀里情绪崩溃,说自己就不适合在娱乐圈里待着。



所以现在会有很多分析认为,郑爽过早脱离父母保护、背负着巨大压力又缺乏和父母沟通的经历,和她后来形成极度缺乏安全感、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好强偏执的性格不无关系。
全家出道的梗有完没完?
在郑爽走红后,每次面对争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郑爽的爸爸就频繁地充当郑爽发言人的角色:

总是在风口浪尖上出来替她回应恋情——



回应偷拍——



充当以前没有社交网络的郑爽和大众之间的传声筒——



最近还传出了郑爽可能要和天娱解约,由爸爸来打理自己经济工作的消息——



其实,郑爽的爸妈早就已经参与工作室的幕后工作了——



频繁的曝光,高调参与女儿的事业,折让郑爽爸爸轻轻松松能在热搜上打败好多明星,郑爽爸爸要带着全家出道都快成为一个梗——



可这些并没有给郑爽在路人心中拉来多少好感,反而让人越来越质疑郑爽是不是专业买热搜三十年,是不是只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存在感,心思根本不在作品上。

来自家庭的不专业的干预几乎让郑爽打烂了一手好牌,在这样的干预下,到底是谁在过郑爽的人生?郑爽又过的是谁的人生?
请不要让孩子再过你的定制人生
在郑爽年少时没有听到郑爽内心的声音,只为了通过插手郑爽的人生来实现的自己的未完成的梦想,在郑爽走上风光无限又充满争议的星途时候,不懂得放手,执意介入并且给黑粉带来更多的槽点,郑爽父母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14岁男孩睡懒觉被母亲掀被子,一气跳下12楼》:

春节期间,在重庆14岁的男孩小勇睡懒觉的时候,妈妈连喊小勇几声,见儿子没有动静,就把他的被子掀开一部分。起床的小勇一脸不高兴,情绪十分反常,随后竟从12楼跳了下去,好在11楼防盗网钢丝将他拦住……

因为起床气而哭闹、发脾气的孩子很常见,失去理智上进行“自杀式”的自我伤害去很少见。孩子在此刻突然爆发的冲动往往是常年累积的不满和怒火,在一瞬间被点燃所致。孩子跳楼的背后,妈妈的唠叨和掀被子看似是平常动作,成为将孩子推向极端的“罪魁祸首。

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地充当着“控制型妈妈”的角色,喜欢对孩子“品头论足”,穿的衣服颜色不对、写的作业不够工整、每顿饭都必须吃到一粒都不剩、睡觉姿势影响发育……在碎碎念里当然是说不完的母爱,但这种唠叨过多,会让孩子产生反感的情绪,“难道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让孩子陷入一种焦虑之中。随后,亲情变成负担,母爱变成束缚。

“控制型家长”源于心理学上的“控制型人格”这一说法。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想掌控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一切状况,希望孩子的成长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出发。当“控制过度”是,孩子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被塑造出来的附庸。

当亲子间的平等关系变成“控制与被控制”时,危机的到来是迟早的事。

武志红谈到父母强势入侵孩子生活时,写道:“(孩子)会通过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学好的潜力意识自伤方式,表示对抗”。控制型家长很难让孩子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作为一个“被控制的对象”,对妈妈始终拥有难以释怀的叛逆和反抗。

爸爸妈妈在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时,也是在毁灭孩子的人生。

良性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有弹性的、平等的。爸爸妈妈不会以为要求干预孩子的每个选择,也不会将父母权威凌驾于孩子的自我意识之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自由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资格享受人生的起起落落。

放下警惕和不安吧,孩子不应该被掌控,只应该被尊重。一次次的跌倒和受伤才会让他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别让孩子在自己的手中成为“牵线风筝”,他们本该拥有一对羽翼丰满的翅膀。
- END - 
父母的考卷(点击文章题目即可阅读)

●孩子闹着要退学,怎样安抚他?

●一个虎爸的成功,千万"董卿"的悲哀

●咋就爱答不理?你可能养了假孩子

●育儿路上,5种妈妈注定会失败!


    关注 河北智慧家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