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途中从王阳明“心法”说日本精神— 旅行随想(上篇)

 

这是农历新年后我写的第一个系列。旅行的意义不只是坐一趟航班飞去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景点赶去另一个景点,在旅途中我们不仅仅是买买买或者拍拍拍,从某种意义上,它使我们的心暂时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去到一个文化,语言,人种可能都不太一样的地方。...





(封图,摄于大阪公园)



前言

这是农历新年后我写的第一个系列。旅行的意义不只是坐一趟航班飞去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景点赶去另一个景点,在旅途中我们不仅仅是买买买或者拍拍拍,从某种意义上,它使我们的心暂时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英文叫做”comfort zone”,即为我们格外熟悉适应的环境),去到一个文化,语言,人种可能都不太一样的地方,这种不同感会唤起我们对于周遭环境的敏锐度,借由此发现并完善自我。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整个人生之旅上的一次探索与反思。

有趣的是,人能够对于一个地域的精神风貌有较高觉察度往往发生在自己相对不熟悉的地方。最近读的两本书“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译作“再见老北京”)是由一位美国的旅居作家所写,而另一部“let the great world spin” (译作“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被评为剖析纽约的佳作,作者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爱尔兰作家Colum McCann的作品。借用Colum McCann的译者方柏林的原话“但这其实又并不奇怪。任何一个地方,一个人待久了,都会失去对于当地风俗人情和社会文化的一些敏锐,以至于见怪不怪.......土生土长会让一个人对于一个地域出现审美疲劳。” 所以就我而言,我每年一定会安排一次旅行,不管是和家人还是自己。旅行,抛开对于壮丽山河的赞叹之外,还有的是对于当地文化中优秀特质的借鉴,以及对于世界更为“整体感”的认知。



(摄于奈良东大寺)



正文

今天我想从王阳明的心法说开去,在这里补充一个背景:人的自我提升往往通过两种方式-向外求与向内求,向外求我的理解是寻找一个优秀典范并加以模仿超越,反之向内求则是通过自身实践经验的累积反思不足并加以修正改进。而无论是哪一种,日本都兼有之。所以我会分成上下两篇分别就我自己感知到的向外求与向内求在日本社会中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古代时日本被叫做“倭国”,国内资源匮乏,多自然灾害,甚至最早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那时的日本把中国当成了可以借鉴模仿的典范,派了很多人来中国学习我们先进的技术以及文化。市面上在卖的日本汉方药,陶艺,茶道,以及京都奈良的仿唐建筑风格,都是从中国学来的。不可否认,在寻找典范效仿上,日本确实把握到了事物的精髓并逐渐演变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甚至现在很多国人都会一遍遍找代购买日本的太田胃散,日本陶艺家的器皿等等这些源于中国的东西。

反观日本,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日本能够借鉴成功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无论是西方的人格独立,先进技术,亦或巴西的足球中国的工艺,在“向外求”之前首先要认清自己没有什么想要学什么。但是放在眼下的社会来看,我更觉得迷茫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想必很多人都曾对于眼前的生活冒出“无力的下坠感”(原话自Will Durant哲学的故事在前言中提到的“so much of our lives is meaningless, a self-cancelling vacillation and futility”)是的,身处迷茫中给自己立一个为之奋斗与追求的标杆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下篇中我会从”向内求“的角度(也是王阳明心法的核心)继续我们今天结尾关于了解自己这个话题。最后带来一首我很喜爱的爱尔兰乐队Kodaline的all I want(看过实习医生格蕾的应该不会陌生)在日本的一周多数时间没有网络,走在异国街头反复听手机里存的英文歌,几张以前无感的专辑循环听下来反而越发喜爱。从日本回国到码完这篇文章也隔了一段时间,之前写过一个初稿总还是不太满意,或许这个过程就如同新鲜事物在等待一场自然发酵,封存,而后沉淀,文字也才会更显质感吧,就像我总希望把我认为最好的分享给你们的心情一样。Best Wishes。





(摄于白川乡合掌村)

❀❀❀❀❀❀❀❀❀❀❀❀❀❀❀❀❀❀
喜欢请关注本公众号,
投稿至ccpzyly@126.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公众号作者及二维码等信息,谢谢!
(本篇使用了96微信编辑器)


    关注 臭虫抛砖引来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