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之间》---以法为赠礼

 

无论在何方为师,一个合格的善知识,接引徒众是不分老幼贵贱水平高低的,信念增上至诚恳切为根基,观机逗教,普利人天。...





师徒的意义到底何在?如何理清师徒之间关系?如何定位好彼此的位置?恐怕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特别是佛教所提倡的师徒关系,尤为讲究。我所理解的师和徒之间,是一种善业的因缘延续,是一种佛法的传承。

那到底是“师父”还是“师傅”呢?《法苑珠林》里云,“以法为尊故曰为师,给予佛法为傅,故曰师傅。”言下之意,一方面徒必尊师,一方面师必有法可传。如果没有这两种意思,那就是徒有师徒之名,而无其实,如此意义不大。有那么一部分人根据以上所述,称师为“师傅”。

可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教相融,儒家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故曰师父。”但是,此种说法必须兼具第一种之义,否则进入另一种俗套分别中,而且容易造成拉帮结派,不利于佛法传承。普遍上,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大部分佛弟子习惯上遵从儒家之理,称师为“师父”。

以上二种说法由来已久,我个人认为若是理通都对,理若不通即非。鉴于中国由来已久之国情,更多人愿意称师为师父,我觉得不论哪种称法,必须两种理论融会贯通方为上策,否则容易令人执着生烦恼,此非佛所愿。

师父如果精通佛理,又有修证,能摄受徒众受益。那是良师,又称为善知识,遇到不容易,必须要珍惜。徒弟若是优秀,也能彰显师父的教导接引,那是高徒,对师来讲,一辈子能收到一两个,也是稀有难逢,算是佛法有续了。

有时师徒之间既是一种师生关系,也是道友,这样很好,有益于相互激励警策,共同进步。但是特别要提一点,这也是戒诠法师一贯主张的,也是我一贯主张的,师父不是某一个徒弟的师父,而徒弟也不是师父的私人物品,一切僧皆是我们所恭敬的对境,一切大德善知识皆应该是依止学习的皈依处。

不论为师为徒,观念必须要理清。那就是为师的一定要教导徒弟学习,以法为尊,成为相互交流的因缘,而不是名义上的称呼而已。徒弟应该侍奉师长,恭敬有礼,师父也应该引导后学,增进道业。

若是为师者自己没有能力或学识,也应该鼓励弟子走出去学习锻炼,培养成才,切莫养眷属徒,兴家族风,远离法义。无论如何讲,师之优秀非常重要,故择师必须谨慎考量。

为徒者如果外出参访游学,亲近善知识,莫以头衔名号名声为动机,应虚心求教修证学法。古来丛林寺庙,就是为僧人参学所准备的,所谓十方丛林十方僧,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禅宗也好,律宗也好,教下也好,净土也好,皆有对应之丛林。不论从规矩法则,乃至善知识的配置,都是学人的最高学府。

无论在何方为师,一个合格的善知识,接引徒众是不分老幼贵贱水平高低的,信念增上至诚恳切为根基,观机逗教,普利人天。

关于“师徒”的定义,非常深远,以上是宗门下学人印能的劣知拙见,说来跟大家分享,仅供参考。当知“师徒”永远是善缘的延续,佛法传承之必须。切莫歪解佛意,打算学佛的人不可不知。

——印能

版权公开,欢迎流通。
↙阅读原文印能法师音乐动画《大悲咒》


    关注 印能法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