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美---美学十讲(33)

 

再来看两幅西方绘画。这一幅是大家都熟悉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她那神秘的微笑历经...



再来看两幅西方绘画。

这一幅是大家都熟悉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她那神秘的微笑历经千载,愈发神秘。有人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说她的微笑中,带有83%的快乐,9%的厌恶,6%的害怕以及2%的气愤。



小编注释:蒙娜丽莎原画大一些,后来为了装到画框里把画裁了,拿破仑干的,不太明白是裁画容易些还是再找个画框容易些。

看她的右手,那样丰腴又那样秀美,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丽的一只手,就它的逼真来说,你看它的体积感,那似乎能让你感觉到的重量,现代的摄影术都无法这样真实地再现这样一只手。多少画家想画出这样一只手,只有达芬奇完成了它。但这幅画就在最需要逼真的眼睛上,却没有画上瞳孔,因此曾有人说这幅画没画完。其实达芬奇是故意留下这个空白,为的是让蒙娜丽莎的眼睛留下无尽的怅惘,这怅惘和她的微笑留下了千古之谜。



这一幅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坦布尔的《运草车》。常见的乡村景色,但是表现的是那样富有魅力,那样普通的农舍,和它做伴的却是茂密的大树,金黄的原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最妙的是地上那一洼水光影斑驳,空灵透亮,映衬出绿树、蓝天和白云,给你一种通体明澈的感觉。

你看这两幅画,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都用色彩、造型、光影来表现。不同的色彩、造型、光影画出不同的形象,表达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不管画家想要告诉观众什么,他都必须用色彩、造型、光影填满画面,纤毫毕现地绘出人物和场景。但是这两幅画也非常注意虚和实的关系。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也在追求虚实相生,如果说蒙娜丽莎那只手是实,那么她那微笑的神秘和朦胧就是虚。

康斯坦布尔在《运草车》中也在追求虚实相生。农舍、大树、原野是实,那片明镜般的水洼就是虚。

这几幅画从美术的角度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西方传统的审美追求都讲虚实相生,但是二者仍有一个重大区别:中国的美讲究由虚入实,以虚写实,西方的美讲究由实入虚,以实写虚。

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中国艺术的美,可以用《易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摄,虚实相生,是中国文化的风貌,也是中国美学的风貌。

就文化来说,中国的两大文化智慧,儒家和道家,正好是一实一虚,一刚一柔。

就美学来说,中国的美学风貌受道家影响更大。因此特别讲究以虚写实,绘画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文学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音乐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达·芬奇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国之宝之一。
















    关注 赵士林文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