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吳頭楚尾 交相徽映;見:文房四寶 皖風匠心

 

时下春分徽州报春晓,x0a游走粉墙黛瓦识墨香。...



吳頭楚尾 交相徽映
吴头楚尾处,二山分立。白际山坐东而色白,黟山坐西而色黑。黑白之间,粉墙黛瓦,是为徽州一府六县,曰:“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前承歙州。兴于北宋末,盛于元明清。历经千百年世事沉浮,徽州安于此黑白之间。以新安水道为纽带,徽州与余杭相连,通行、通商、通人脉。

自成一体的徽州文化包含: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戏曲、徽菜、徽商、徽州宗族等,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一名沿用八百余年,直至1987年归辖黄山市止。

今之“徽州”,地域涵盖黄山市所辖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即黟山)以及宣城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时下春分徽州报春晓,游走粉墙黛瓦识墨香。


文房四寶 皖風匠心
文房四寶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起源于南北朝。

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代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歙县,“歙砚之乡”、“徽墨之都”,古徽州府治所在地。

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亦为“程朱故里”、“徽剧之乡”,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

走进歙县,观砚、弄墨。



歙砚,全称歙州砚。

歙砚的选材,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歙石为最佳,通过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十几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方得歙砚,又称龙尾砚。

歙砚兼“八德”:坚、润、柔、健、细、腻、洁、美。

唐元和年间,柳公权《论砚》,将广东端砚、徽州歙砚、甘肃洮砚、山西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南唐后主李煜言:歙砚甲天下。

唐李山甫赞歙砚:

追琢他山石 方圆一勺深

抱才唯守墨 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 尘埃为废侵

凭君更研究 何帝值千金

苏东坡评:

涩不留笔 滑不拒墨

瓜肤而縠理 金声而玉德

今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歙砚砚雕大师程礼辉先生,依然携众匠人精心雕琢,为我们呈现歙砚之美。



▲ 程礼辉先生。

在歙县的礼辉砚雕艺术馆内,可见部分歙砚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及丰富的精美成品。



▲ 经选料后由匠工锯磨成坯。







▲ 设计定稿后,再经凿刻和雕刻,将墨堂、墨池、图案等琢现于砚石。



▲ 匠工中此老者为程先生之父,是为两代匠人同堂雕琢。可谓无执念者未有恒心,而不得佳品。



▲ 刻有太极图案的半成砚石,似混沌初开。



▲ 成品置于红木、樟木、红椿或木胎漆制成的砚台盒中,砚在盒中,摇晃无声。









▲ 歙砚成品。



徽墨历史,见于文字记载当不迟于唐末。

徽墨,以枯死松根燃其松脂成烟,取其灰而得松烟,以桐油炼制桐油烟,以松枝或桐油掺入漆渣炼制得漆烟,松烟、桐油烟、漆烟,和以鹿角胶为主要原料,适当配以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数十味中药入墨,并添加适量金箔、银箔、珍珠粉等,以固体添香、增光助色。

古法制墨八道工序: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

现代制墨九道工序: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

由此制成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且进徽墨宝堂,且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成林大师现场弄墨。



▲ 吴成林先生宝堂讲解。



▲ 吴成林先生以宝墨示众。



▲ 吴成林先生现场制墨。





▲ 原料和胶后均匀搅拌杵捣后,置于墨墩上以六磅锤翻打。





▲ 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样,精准称重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经“按、捺、推、收”搓成墨丸。







▲ 将墨丸嵌入墨模,压实数月,待定型后脱模。







▲ 脱模之墨经修边后置于恒温恒湿通风处翻晾阴干。





▲ 徽墨成品。

当告别歙县,走进另一人文荟萃之地——宣城,便走进了“上江人文之盛首”,亦为“宣笔、宣纸之乡”。

作为宣笔、宣纸的原产地,宣城泾县的宣纸制作技艺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皖南花鼓戏,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宣城另有“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共七处:宣酒文化博物馆、绩溪三雕博物馆、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绩溪徽墨传习所、徽菜传习所、郎溪民俗文化馆、五猖馆。



毛笔历史悠久,先秦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称“聿“,燕称“弗”,秦时“书同文”,统一称为“毛笔”。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可谓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宣笔制作选材,常以木杆或竹管为笔杆,亦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更有精雕细琢于其上示奢华者。笔头取材常见紫毫、狼毫、羊毫、鼠须、鸡毛、鹅毛等兽毛禽羽。

这其中,紫毫尤为珍贵,白居易《紫毫笔》有言:

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州之人采为笔 千万毫中拣一毫

每年宣城进笔时 紫毫之价如金贵

唐律中将宣笔列为贡品,明确规定“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在唐律所列贡品中,以“两”作计量的仅此一项。

一支宣笔的制作,需经过择料、水盆、蒲墩、扎毫、镶嵌、装套、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一百二十余道小工序,并反复多次修笔、验笔而得成品。

宣笔制作精工精料,以至笔之“四德”:尖、齐、圆、健。

此行访至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宣笔制作大师伍森严先生现场详解宣笔制作技艺。



▲ 伍森严先生。

在这里,可近距离观赏部分制笔流程及工艺细节。







































匠人们技艺娴熟,细致入微,我们如此贴近匠心。



▲ 宣笔成品。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故得名“宣纸”。

宣纸造纸原料,以泾县本地所生青檀树皮为主料,辅以本地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为最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青檀树皮味苦、且具有一定毒性,因而以此为原料所造宣纸才可防虫蛀。

各原料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配比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百余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檀皮含量越高,纸张质量越高。

在制浆过程中,加入适量猕猴桃汁,利用其所含特有胶质,可使浆液更为均匀,使捞出的湿纸利于叠放,不易,提高出纸率,猕猴桃也因此成为了不可缺少原料。

宣纸不仅因地得名,造纸原料也与原产地泾县的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所生青檀皮及稻草的纤维特性则会大打折扣,即便采用相同的造纸工艺,也会直接影响成纸的品质和耐腐性。





▲ 青檀树(左图)及檀皮、稻草等造纸原料(右图)。

现在我国已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其“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为宣纸中的珍品。

而今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内,陈列展示着宣纸悠久的历史,亦沿袭着传统造纸技艺。





▲ 中国宣纸文化园内展厅。



▲ 文化园外的山坡即为晾晒场。山坡表面经除草后铺以碎石,将原料整齐盖于其上,历经四季的风霜雪雨,吸纳一年的日月光华后,得以自然氧化漂白方可制浆,所造宣纸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 院内古典的徽派建筑,则是造纸工坊。









▲ 坊间工序紧锣密鼓,作业繁忙。











▲ “捞纸”为造纸的关键环节,需娴熟的匠人默契配合,凭借良好的手感一气呵成。宣纸的雏形即诞生于此。



▲ 专用于“捞纸”的竹帘,是主要的造纸工具。



▲ 这种特殊的竹帘亦采用传统织机制作。





▲ 竹帘以直径为0.5~0.8mm的竹丝为纬线,以蚕丝为经线,紧密排列编织而成。



▲ 竹帘纹理均匀细密,轻盈剔透,虽为造纸工具,亦不啻为工艺品,其品质的优劣,更决定着宣纸质量。





▲ 这个竖有铁铸火墙的密闭空间里,温度常年维持在50℃以上。这位年轻的师傅,正按照传统手法,将捞起的宣纸进行烘干晾晒。



▲ 烘干后的宣纸,经挑剔的检查和严格的淘汰后,以一百张为单位进行手工裁边,而成一刀合格的宣纸。



▲ 最后由经验最为丰富的师傅专职试纸,以鉴成纸品质。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这张宣纸即产自此坊,为目前世界最大单幅宣纸。



由于宣纸有耐老化、少虫蛀、不褪色等特点,而易于保存,经久不脆,故有“纸寿千年”之誉。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不乏诸如唐代书法画作等,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在宣纸面前,时间似乎变得无可奈何。时至今日,更无任何一种现代造纸技术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宣纸造纸技艺,全世界的书画用纸,无一优于宣纸品质。



取自天然的宣纸,从投料到成纸,经百余道蕴含严谨法式的工序,历匠工三百余日夜勤勉,是天工与匠心合成出的“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群星耀徽州 匠心隐青山
后记本次周末双休的徽州文房四宝之旅,由”历史讲坛“发起主办,在领队大米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周到安排下,成为了一次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之旅。



参团团友们不仅观赏了徽州最美的春色,更深入了解了文房四宝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工细作,并难得与这些大国工匠、“非遗”传承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得以近距离接触中华文化瑰宝。









在此行程中,亦有随团文化讲师孙琪老师,针对徽州历史文化及文房四宝进行全程专业讲解,令团友们受益匪浅。



▲ 随团文化讲师:孙琪老师。

另有上好的徽菜供团友们品尝,使内涵丰富的游、玩、学中,增添了一道道色、香、味。









游学中欣喜地看到“文房新生”,希望中华遗产后继有人,将灿烂的徽州文化传承发扬。



再次感谢“历史讲坛”、各位讲师,以及热情参与的团友,难得的学习与轻松愉悦中,一路有你。后会有期!
僅以本篇
向中華文化瑰寶及匠心營造者致敬
歷史講壇曰見
聯合出品


歷史講壇
公众号
onhistory
曰見
公众号
privateimages
攝影、編輯 | 孫良
更多曰見


● 协和不止有三宝,还有眼前的玉兰

● 上海摄影 | 风雨后,全天候定格浦东之光

● 故宫摄影 | 冬雪,早春的留白

● 溫州泰順 | 鉛華弗御 廊橋驚夢

● 過年,回家,回到中國

● 南京 | 茵茵梧桐路,铺满了金陵,通向故都

● 江南的记忆里总有一座老城

● 唐宋遗风 匠心营造

文房四寶


    关注 本视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