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英展中国文物,听真理姐姐如何说

 

我们来听听真理姐姐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100件文物精选自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其中有9件文物来自中国。这次展出的中国文物再一次刺伤了大多数国人的心灵,开展之前已各种言语不断。而在开幕发布会上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在答记者问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这些文物就像是一群难民,最终在大英博物馆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全场一片哗然。

当我们在国博看到了这些中国文物又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感慨中国文物近百年来首次回家“省亲”,又或者义愤填膺、痛心疾首?这都指向了一个向来争议不断的问题: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以及文物归还。

我们来听听真理姐姐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真理姐姐~~
哦耶!
【背景介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真理说    之

藏品来源方式





侵略是艺术帝国主义最为主要的形式,它在罗马时代被制度化。在此后漫长的征服时代,艺术品的劫掠往往与侵略并存,它们被视为战利品以证明征服者强有力的铁骑,并且成为政治凯旋论的重要工具。

文物流失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机会主义式的。例如,埃尔金大理石雕便是以此种方式获取,获取者并非是以侵略为目的进入艺术品来源国,而是通过临摹或复制古希腊艺术品的计划而拥有了获得珍宝的机会,最终实现文物转移。

此外,在20世纪中叶之前国际考古学界大多遵循文物分成的做法,即外国考古队和文物来源国平等分配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也成为欧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然而1970年代前后的伊拉克立法预示着这一标准的终止。

大英博物馆正是一个在殖民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博物馆,其藏品来源大多是在认为殖民和掠夺是殖民国家理所应当的时期,从世界各地、特别是大英帝国殖民地掠夺和采集而来。这种藏品来源方式和其所处的社会也成为大英博物馆评价多元性的根源。
▲正在国博展出的康侯簋
▲正在国博展出的六博俑
真理说    之

文物返还争论






随着后殖民主义及民族主义的崛起,博物馆——作为殖民主义的工具以及被统治者或殖民地的阐释中心而备受质疑,昔日的被殖民国家对文物返还的诉求也将西方博物馆推向风口浪尖。西方博物馆与文物来源国就文物返还的不同立场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形成多重叙事话语。其中最具争议性的是博物馆普世性价值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不同理解下的文化财产,这两对看似难以协调甚至针锋相对的概念构成国际上关于文物返还的两大立场。

对文物所在的争执,实际上是后殖民时代原殖民、半殖民关系崩溃之后,国际社会和文化秩序重建的过程。“普世主义”代表着旧殖民时代价值观的延续,“民族主义”代表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重建本国、本文化文化体系和文化表达的强烈反思,“折衷主义”试图超越前两者构架出新的国际文化关系。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逐步多元化,新兴国家对原有强国的冲击越大,文物所在的冲突矛盾也就越强。
▲正在国博展出的镈
▲正在国博展出的龙首双耳瓶


真理说    之

流失文物脱离母体系统





一个文明的历程,被看做是一个系统,文物在原生文化的环境中,可以起到自明的作用,使原生文化的普通观众了解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脉络,甚至会促使普通观众去学习文明的发展史,在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文化的认同。

但是异质文明,或者说外国人,在观看其他文明文物的时候,是不会有这种从自明到认同的作用的,他们会带着一种先进文明欣赏落后文明的先赋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猎奇。有些博物馆甚至会迎合这种猎奇,譬如大英博物馆为了迎合白种人最优论,而把希腊的埃尔金石雕磨去一层露出白色的石料底色,以试图说明古埃及人和现代西欧的日耳曼人同根同种。这种对文物的犯罪,也是被掠夺文物在海外的最大危险。
▲埃尔金大理石雕
▲割裂展出女史箴图


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些珍贵的中国文物,而且为这些文物的保存、研究、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过是一些珍贵的文化碎片,脱离文化母体则无法和母体整合成较完整的文化系统,而且有为殖民主义背书之感,对观众来说很可能沦为猎奇的道具。

真理说    之

期待归故乡





对当今的中国来说,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构建文化表达甚至多元文化表达的阶段,原有的文化表达(威权时代的“中国通史陈列”和当下的“古代中国”已经无法满足一个复杂多元社会的要求)已经崩溃或者日渐边缘,不但全国层面在追求一种文化表达,各地也在试图构建自己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而这种表达,是无法离开文化载体——文物、或曰文化遗产的参与的。

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社会层面,对把流失文物纳入中国文化表达之中的需求,是异常迫切和强烈的。中国想参与到国际文化的交流当中,这一部分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回首历史,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固有战争债务带来的财富转移、纳粹迫害带来的智慧转移、更有以美国博物馆的海外征集带来的文化转移。

我想,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也该到了重构文化架构,树立国际视野,将半殖民时代流失的文化元素整合回文化本体的阶段了。而且我们尤其要注意杜辉博士的一个观点,流失文物在被其他国家“管理”的过程中,“已脱离原意,而被杜撰的意义则常为政治及意识形态所利用”。此外,多元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发展的、完备的、体系化的多元文化交流,而不是一元文化和其他文化碎片之间的“多元交流”。
▲正在国博展出的青花瓷盘
▲正在国博展出的玉琮
▲正在国博展出的三彩文官俑


    关注 在线文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