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 巴塞尔是艺术的“阴谋”吗?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结束了,可围绕着艺术展的民间议论却余音不断,欲罢不能。...



艺术的“阴谋”
文 | 杨小彦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结束了,可围绕着艺术展的民间议论却余音不断,欲罢不能。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种说法,认为西方艺术整个就是阴谋,通过巴塞尔艺术展,用“他们”的“看不懂”干掉“我们”的“看得懂”,从而达到颠覆的目的。

这言论我听着,背后直冒冷汗,以为一场斗争会又要来临了。



当然,言下之意是,“看不懂”意味着乱七八糟兼乌烟障气,“看得懂”意味着伟大的“审美”。

的确,希望获得审美情操的艺术外行,跑到巴塞尔艺术展上一晃荡,满眼五光十色,懂的几乎没有;偶尔有几件看得懂的,画中形象却几乎丑陋无比,完全不能入眼。



关于艺术懂还是不懂,我已经有过多番言论。我甚至认为,大凡社会流行的关于审美的认知,多属于李普曼所说的“成见库”,从艺术角度看,本来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我甚至还认为,就整个当代艺术而言,“不懂”其实很正常,因为艺术似乎不是以“懂”为其好坏标准的。难道我们希望去巴塞尔艺术展看的是范冰冰或李冰冰或什么冰冰的漂亮玉照吗?

事实上西方多数普通人的趣味也很俗气,只喜欢漂亮颜色与美丽风光。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学者正确指出,现代艺术创造了公众与艺术的对立。所以,围绕着艺术的争论,向来都是热闹的,不同观点的碰撞还可以成为透视各个趣味集团变迁的有效证据,用以考查社会的进步。而艺术很多时候也只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告诉我们狂想也是一种权利,是激发每一个人的表达潜能的有效途径。



本来,说艺术是“阴谋”,并不值得反驳。它所以能够流传,倒说明“阴谋论”的确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趣味,否则很多电视神剧就会没人去看。关键是,如果这观点带有权势的力量,就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威胁,从而断送狂想的价值,让精神表达之河流干涸。所以,为了狂想,为了表达,我希望“艺术阴谋论”赶快休矣。

(本文系旧文回顾,首发于2016年)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艺术理论家,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等领域;著有《艺术史的意义》、《尚扬评传》、《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等;同时进行油画、水墨等作品创作,其作品富有东方意绪。

往期精彩:

后台回复“杨小彦”,还有更多艺术辣评!

杨小彦 | 何谓漆事,何谓漆艺杨小彦 | 艾眼、张眼与解眼杨小彦 | 屠呦呦与个人价值杨小彦 | 现代化的大体量杨小彦 | 像与不像,是一个问题杨小彦 | 顽固的舌头,更顽固的是耳朵

杨小彦:趣味?还是不讨论为好

杨小彦:美是一种偏见,不要讨论
图片来自2017香港巴塞尔现场
摄影 / 赵青 世婧
编辑整理 / 成娣
- END -

粤生活 | 粤艺术
了解艺术资讯 关注大粤艺术
享有更多福利


    关注 大粤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