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韩国“世越号”整体出水背后的中国救捞力量

 

在中韩关系持续笼罩着“萨德”阴影的背景下,上周有两件事虽然都无关政治,但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并得到了来自中...





在中韩关系持续笼罩着“萨德”阴影的背景下,上周有两件事虽然都无关政治,但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并得到了来自中韩民间的广泛关注,工甚至让韩国舆论对中国的“口风”似乎发生了些许改变。

一件事是国足长沙主场以1:0战胜韩国队;另一件事则是时隔1073天,韩国“世越号”客轮终于被整体打捞出水面。

如果说国足的胜利提振了中国球迷的精气神儿,并令韩国人对中国足球刮目相看,那么在“世越号”客轮被整体打捞出水面这件事上,部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感激更为真切。在此次“世越号”客轮打捞报道中,《朝鲜日报》、《中央日报》、《韩民族日报》等韩国主流媒体都客观介绍了承担打捞任务的上海打捞局的辛苦付出。



今天,辽小工想工粉儿着重讲讲 这支让韩国“世越号”客轮重见天日的中国的救捞队伍“世越号”打捞历时一年半,上海打捞局在工程中投入作业船舶3000余艘次,施工作业人员2170人次。

其中,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潜水作业已累计完成潜水作业逾6000人次,水下作业总时间近13000小时,上海打捞职工先后完成对沉船打捞首阶段的沉船预调查、防流失安全网安装、油舱抽油、船艏抬吊、托底钢梁穿引等作业内容,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创造了世界之最。



据项目总工程师陈世海介绍,“世越号”打捞最大的难点就是为了尽可能保护好9具遇难者遗体,业主要求必须要维持沉船左倾90度下沉的原始状态,并不破坏船体结构,为此,上海打捞局采用了海底托底钢梁整体起浮技术。

韩媒声音

上海打捞职工是怎么样克服了水流喘急、海底水深等恶劣环境,船底坚硬岩石的巨大困难,通过对设备的发明改进,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世越号”打捞的成功出水的?和大家分享一篇3月24日,韩国《中央日报》的文章,题为《三个月只能上一次岸——在海上的350名中国技术人员》。

报道介绍说,目前上海打捞局有350名工程人员在打捞现场海域作业。这些工作人员每3个月才能上一次岸,而且还只是为了要回国重新办理签证。他们唯一前往内陆的机会也只是在木浦港的船上休息,许多员工甚至至今仍未踏上过韩国土地。

不仅如此,其中100余名工作人员实施24小时三班倒连续作业。潜水员都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自小学习潜水,都是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文章还援引海洋水产部“世越号”打捞促进团团长李哲朝的话说,这些技术人员为了夜间作业,睡眠时间甚至都无法充分保证,非常辛苦。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最后称,尽管此前韩国社会对于打捞一度被推迟也存在一些质疑之声,但随着打捞作业顺利进行,之前的质疑声都将烟消云散。

看完这篇报道,虽然还是有以“宇宙国”自居的韩国网友提出质疑:韩国造船业是世界第一,为什么要选择一家中国公司来打捞?但更多的网友则是被这些辛勤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深深触动。

网友“ahar****”说:“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精神努力生活。”留言后面有800多个点赞。

另一位名为“kim_****”的网友则充满感情地写道:“真心为这些不顾恶劣环境,来到异国他乡工作和积累经验的中国年轻人感到自豪。‘世越号’的大部分遇难者都是年轻的孩子们,然而这些与他们同龄的年轻人却在干着海军特种部队潜水员都很难坚持的三班倒的水下作业。不论国籍是什么,真应该为他们鼓掌表示感谢。也许这也能让悲伤的遇难者家属们多少感到一丝慰藉吧。”



尽管时下中韩关系仍在低谷徘徊,但“世越号”打捞工作却无形中令两国民间的情感有了一次难得的理解与相通。

面对韩国民众对中国技术人员付出汗水和努力的感同身受,仁川市市长刘正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因为“萨德”风波,目前中韩关系变得微妙,但这对双方都是损失。他表示,中韩应该凝聚智慧,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让中韩关系尽快回到正轨。

综合参考消息 劳动报
——END——


    关注 辽工e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打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