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归来(1)

 

——谨致梁衡先生故乡行一

情满乡关路 丁酉新春之际,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霍州市,如同全中国北方的其他小城市一...



——谨致梁衡先生故乡行
一  情满乡关路


丁酉新春之际,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霍州市,如同全中国北方的其他小城市一样,正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红彤彤的年,正在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她欢快的节奏和暖融融的内容。人们或走亲访友,互祝平安;或家庭郊游,聚餐畅饮;或一展歌喉,抒发甜美;或牌桌酣战,高下难分;年就这样波浪不惊,更替着岁月;年就这样红红火火,接力着征程。年的欢乐,充满了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年的喜庆,更点燃了激越震撼的锣鼓之声。

今年是传统的“鸡”年,“雄鸡一唱天下白”。从伟人这直白、豪迈的诗句里,我们总是能读出欢畅明快的感觉和吉祥如意的美好。这是因为,在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里,国人常常用一些谐音的‘’物‘’来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在传统的古建筑上,雕刻有“蝙蝠”、“鹿”,用以代表生活中的“福禄”;古时候达官贵人家里摆设的“瓶”,寓意家庭“平平安安”;这‘’鸡‘’年的“鸡”字呢,人们自然就把她和‘’吉‘’联系在一起了,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好。

也许,正应了古人说过的一句话,“想什么,就来什么”。这不,今天的霍州果真就应验了这句格言,在这闻鸡起舞、年味方兴的时刻,我们欣喜的看到了,梁衡先生回到久别的故乡后,一系列精彩活动的身影。让我们这些敬爱先生,喜欢先生作品的家乡读者、追随者在感受年的喜庆的同时,又增添一份久违的激动和澎湃。

先生是1946年生人,祖籍山西省霍州市辛置镇下马洼村。八岁之前随母亲、祖父祖母,即生活于此,父亲在县城工作;八岁那年,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后随父母迁往太原求学生活。

先生勤奋好学,才出少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毕业后,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先被组织分配去内蒙古临河县农村参加劳动学习,后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步步开始了在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等单位的工作。由于一开始的工作,都是在单位的基层站、点,所以,避免不了工作繁杂、艰苦。然而,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先生越是不忘苦读、不忘学习。舟车劳顿、马不停蹄,生活没有规律,成了家常便饭;但是,每每此时,先生总是能挤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时间,或读或背,或记或写。既充实了自己枯燥乏味的业余生活,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此,我们可以用“嚼学如命”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先生青壮年时期的人生状态。

先生是一位严于律己的工作狂人,曾经官至人民日报副总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执掌党的喉舌、出版刊物管理工作多年。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组织原则,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重任。在自己管理的系统内,从未出现因本人的原因,而产生的不合规、不合法和不合情理的现象发生。目前,先生已经隐退官身,专心做一名大学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桃李满园,著作等身。

先生的文章,力透纸背,思想高远;小处可见微,大处有其形,响处雷声动,味香苦辣甜。目前已经拥有的读者群,数以亿计。他们或品读分享作品的文字美感,或研究汲取作品的丰富营养。其中入选各类版本教材的篇目,已经高达六十多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中国青年一代的思想利器。其中的名篇巨著,不少都被勒石刻碑,标榜示人,已经成为名山秀园里的人文经典标志。

一篇《觅渡》,早已经超越了文章所能抵达的力量,成为一篇经典的模范著作。让读者在流畅的文字间,优美的句子里,去品位、去感悟一位党的高级领导者,在敌人面前,他的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坚强的人格,不屈的意志;和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舍身忘死、大义凛然的精神追求。

《晋祠》,作为山水散文的新篇,让读者通过灵动跳跃的文字,细致入微的描写,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古树的岁长,秀水的灵性,建筑的巧妙,雕塑的优美。读来让人如临其景,如沐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中华版图柏》,先生以一棵象形的柏树,展开了黄土高原和蒙古草原接壤的地方,历史上民族之间,为了彼此的生存,而发生的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同时,对当时朝庭政治的腐朽、朝纲的没落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这棵普通的柏树,注入了浩瀚的历史基因;把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沧桑,清晰的呈现在一个恢宏的时空里。一棵树,凝聚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塑造一座公园;一座公园,记录一段历史;一段历史,那是一段民族的记忆!

……

在此,我们不想去过多的涉笔先生的过往,只愿跟随先生铿锵的脚步,一起聆听先生回乡的足音,一同感悟先生的大师之风,给家乡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弥足珍贵的影响和空前的力量。


    关注 新君子之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