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割 无成长

 

罗振宇说,孩子的世界只是和我们不同,而并不是更弱小的世界。...





一位父亲很早就到社会上打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饱尝奔波奋斗之苦,也饱受缺少文化的歧视。不想深爱的儿子再走自己的老路,遂抱定了一定要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念。由于担心在遗传基因和家庭环境上缺乏优势,从儿子上小学起就要求孩子好好学习,除学习之外一切活动都被视为“无用的”,要坚决抵制。然而事与愿违,父亲没有看到优异成绩,也没有看到勤奋刻苦,只看到了儿子的厌学情绪和叛逆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父亲失望又痛苦,他想不通:我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我全是为了他好,为什么他就是不领情,不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

这一份用心谁能说不良苦,只是父亲不明白,他索取的太多,儿子给不起。

索取?!有没有搞错,父亲是一直付出的一方,何来“索取”之说?

是的,父亲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他索取的不是物质和金钱,他索取的是儿子的人生目标。父亲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有很多的需求没得到满足,他希望儿子过不一样的人生,以此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孩子需要按照父亲的预设过自己的人生,这么大的付出他给得起吗?

这么说就太不通人情了吧?父亲这么做也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啊,只是不想让孩子吃那么多苦,有什么错?

且把“避免孩子吃苦是不是爱”的问题搁置在一边,就认定“不让孩子吃苦”是爱。那么,判断是不是“苦”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认为听京剧是苦,但父亲听京剧觉得乐;我认为跑步是苦,但同学跑步觉得乐;我认为看二次元是苦,但学生COSPLAY觉得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天赋,那些在我眼中看来是苦痛的经历,在别人眼中可能是极大的乐趣。

我们如何确定我们认为的苦,也是孩子认为的苦?我们无法确定。既然无法确定,何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罗振宇说过,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门窗,让孩子增长见闻,开拓眼界,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做广告商影响孩子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做驯兽师决定孩子的选择。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允许孩子试错,孩子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天赋,并把自己的长板优势不断扩大。

心理学有一个心理免疫系统理论,生理免疫系统防止人被病毒侵蚀,心理免疫系统则负责防止逆境带来痛苦的侵蚀。也就是给我们经历过的不好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让我们感觉好一些。例如,面试失败,我们会解释为面试官没眼光,或者是竞争对手有后台等非主观因素来减轻失败带来的自卑感。但是,如果当初没做的事,心理免疫系统就无法发生作用,只能面对后悔。

因而我们会对当初有机会做,但没有做的事耿耿于怀,产生补偿心理。父亲对没受过高等教育这件事耿耿于怀,他不想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后悔,所以对孩子的学业步步紧逼。这种补偿心理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当事人自己往往并不自知。可对于孩子而言,游戏、运动等学习以外的活动恰恰是他耿耿于怀的部分,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调和,双方都陷入痛苦之中。

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呢?分割。割——切断,分割的过程是很痛的,但我们必须面对,因为不分割,无成长。

父亲要将自己与儿子分割开来,不要求儿子延续自己的人生。简言之,就是先爱上自己,才有能量爱孩子。试着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觉知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需求。只有当一个人笃定地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时,才有力量给孩子爱,而不是向孩子索取心理补偿。

孩子也要与父亲分割,不要求父亲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的人生目标要靠自己努力去获得,不能一面埋怨父亲的不理解,一面又依赖父亲的投入与包容。父亲要划清界限,给孩子的帮助和支持,必须是有条件的、必要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些糟糕的后果要让孩子独自去承受,让他去发现自己的苦,主动回避自己的苦。

罗振宇说,孩子的世界只是和我们不同,而并不是更弱小的世界。我们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虽然在孩子幼年时期需要我们的照顾才能生存,但那只是暂时的,他是完全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个体。他是他,我是我,我们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人。




    关注 家教诊疗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