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绝顶高手——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就是高手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对手KO了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都讲无为,之前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一直以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近日读了万维刚关于无为的科学解释(本文理据选自万维刚精英日课《科学版“无为”》),对无为才有了准确的认识,发现无为不仅仅是治国之道,也是个人自我修习追求的境界,对于家庭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无为?

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行动的系统——“热认知”(潜意识),例如走路、开车,不需要先想好就能自动完成。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冷认知”(意识),它需要费时费力,随时针对新信息进行调整和判断,例如把名字反过来念、用左手写字。

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

无为不是不做事,也不是简单的顺其自然,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做得非常棒,还毫不费力。例如:

帕特•加里蒂:感觉球特别轻,投篮毫不费力,你甚至根本不用瞄准。你放开了一投,你就知道它肯定进。乔•杜马斯:你几乎感觉不到对方球员,如入无人之境,那哥们太慢!综上所述,无为就是高手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对手KO了的境界。

圣贤对无为的解读是什么?

既然无为这么高大上,自然每个人都向往无为的境界。道家和儒家的圣贤对如何实现无为有着不同的理解:
圣贤
追求无为的途径
孔子
经过反复训练,将技能变成“肌肉记忆”,这样不需要思考即可一气呵成。
老子
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摒除一切杂念的干扰,达到至高的层级。
孟子
发掘人天然具备的优势,并将它壮大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庄子
忘记目标和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本身,跟着感觉走,随性而至。

无为思想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依据孔子的主张,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发挥自如,就好像学会了游泳、骑自行车,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随意调用这项技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地练习,练习的过程并不轻松,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不容易达成,这就需要我们的支持。开始训练之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训练计划。当孩子做出积极的表现时,我们要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我们还要引导孩子不仅追求训练的结果,还要享受训练的过程,在单调与枯燥中寻找快乐与成就。

依据老子的主张,我们要教会孩子选择,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每天都摆在我们面前,有时候选定一个并坚持下去比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加重要。其实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生的很多痛苦不是源于错误的选择,而是源于无法做出选择的纠结。我们要教孩子区分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改变的,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引导孩子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可以改变的和应该去做的事情上,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要去适应、去接纳,对于那些不该做的事,要果断拒绝、尽量远离。

依据孟子的主张,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不仅希望自己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我们要相信,即便我们不刻意教育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也是渴望优秀的。他们也许不知道如何变得优秀,但他们一定不会拒绝优秀的结果。我们要做的不是反复强调优秀的重要性,而是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觉知他们内心对优秀的向往,告诉孩子通往优秀的路径,并在一路上给他们支持和陪伴。

依据庄子的主张,我们要带孩子体会专注的快乐。忘记了目标、忘记了自己,只是专注于过程,还能达成最初预设的目标吗?过程不是目标,目标是享受过程的副产品。目标如果没有达成,那么过程已经物有所值了。目标如果达成了,那就是享受过程基础上的意外之喜。过程也可以是目标,过程是一个从起点通往终点的轨迹,轨迹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是一个小目标,小目标固然成就感不大,达成起来也相对简单,但它所带来的持续的小确幸足以维持坚持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带领孩子进入专注的乐园,体味专注的乐趣。(详情可回复0062阅读《带着孩子“投入地爱一次”》)

最后总结一下:
圣贤
追求无为的途径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孔子
勤学苦练
培养习惯
老子
为所当为
教会选择
孟子
发扬优势
相信孩子
庄子
忘我投入
享受过程
四大圣贤对无为的解读各有千秋,家长朋友们可以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综合运用以上教育策略,把孩子培养成某一领域的绝顶高手。




    关注 家教诊疗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