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大寨除了核桃露,还有一群热血沸腾的“牛”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造出700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造出700多亩高产农田,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业的典范,由此曾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也随之名满神州。据统计,在十几年间,海内外约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学习。
农业学大寨标语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永贵(左三)、郭凤莲(左五)和其他大寨带头人的合影
大寨位于晋中市昔阳县,是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边缘的一个村庄。大小不过两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500余人。相传在北宋年间,宋军为抵御金兵曾在此地安营扎寨。当时建有两个寨子,大寨和小寨。这便是大寨村名之由来。小寨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人居住,不过人烟稀少,再往后就只剩大寨了。






大寨村
解放前,这里是全中国千千万万农村中再穷也不过的村子了。这里地处偏僻,虽距昔阳县城只有五公里,县志中却以一句“无所可表”带过;这里土壤贫瘠,七沟八梁石头多,出门都得爬道坡;这里民不聊生,寻常些的村民以外出打长短工度日,差一些的就以讨吃讨喝过活。


上世纪七十年拍摄的大寨村


解放后,在贾进才、陈永贵、郭凤莲三代村支书的领导下,村民们响应国家号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个肩膀挑起两个箩筐、两条手臂舞动一杆镢头,使村子里的700多亩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大寨从此荒山变良田、旧貌换新颜。


大寨大队改造前的后底沟原貌(上图)
大寨建设的后底沟第一个人造平原(下图)


从1953年起,贾进才就带领村民们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花了好几年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海绵田,村民们从此实现了温饱。

劳动竞赛颁发红旗
劳动场景


不幸的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当时,以陈永贵同志带头的村委班子随即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他们肩挑土筐、铺土造田,抬石筑坝、引水浇地,硬是把一座虎头山改造成层层梯田,遍地庄稼。


1963年,大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洪灾,许多房屋和窑洞塌毁(下图)
灾后,大寨村民迅速修复被冲毁的土地,盖起新居(上图)
1964年春节里,大寨村民在看村里自编自演的小节目


1973年,在大寨参观访问的外国来宾观看村里的孩子们表演节目
改革开放后,大寨村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涅槃。红红火火闹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大寨。“铁姑娘”郭凤莲接过陈永贵手中的大旗,顺应了改革潮流,推进村办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名人名地打造大寨品牌。


上世纪70年代,大寨“铁姑娘”队队员在劈山造田
1983年初,大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家庭副业。这是一名村民在村口喂猪
如今的虎头山上不再五谷遍地,却是绿意盎然;大寨核桃露、大寨牌系列酒、大寨杂粮,更是全国知名品牌,大寨村山清水秀,街道整洁,游人络绎不绝,尤胜当年……
小山

大家好,我是小山,【追忆】从今天起开始征集老照片了!
老照片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有人说过“照片证明了那些东西曾经在但已经逝去,他们的静态顽固得难以置信,就算你离开了,再回来之后,他们还是同样地凝视着你...”
征集类型
古建遗风 家族记忆
 童年印象 家乡风貌 遍游三晋
古建遗风:山西各地遍布古建,它们静静地矗立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欣赏,只不过,旧貌换新颜,它们原本的样子又是怎样的呢......

家族记忆:家族是每个人骨血的源头,每个家族里都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记录着家族情愫,也反映着时代风貌。

童年印象:童年总是让人回味无穷,那些年的玩具、玩伴,还有印象吗,翻一翻老照片,让我们回忆当年的快乐和稚嫩。

家乡风貌:岁月变迁,家乡变了衣装,曾经的家乡也许只能在老照片里追忆,当那些已经消失的事物重回眼帘,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遍游三晋:游览三晋,领略无限风光,你曾经去过的地方也许都记录在照片之中了,何不翻检出来,再次回味出游的味道。
投稿方式
(1)直接通过微信回复,发送到微信后台
      (2)发送邮件到邮箱:sxrbcmxmt1@163.com
照片注明
照片的提供者以及提供者的所在地
照片所反映的大至时间
照片中的地点、人物、建筑名以及故事


小编帮您上墙

征集的老照片

每周五的【追忆】栏目集中展示


往期回顾: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岁月是把杀猪刀,却“杀”不了太原这座城

【追忆】从幼儿园到大学,辉煌的山西教育全在这

【追忆】50年代的人们过的才叫“春节”

【追忆】大学堂里的风风雨雨,山西大学的往事

【追忆】一组山西古建筑老照片,德国人清末倾情奉献

【追忆】 百年前美国人眼中的老太原

【追忆】汾河上的17座桥,从“爷爷”到“孙辈”的见证

【追忆】跟随经典战地摄影的镜头回首太原会战

【追忆】给你一副太原老图纸,你能找到自己家的位置吗

【追忆】太原城坊街与城隍庙的姻缘原来如此


官方订阅号·山西文博会
官方服务号·掌上文博



    关注 山西文博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