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宝沃或假道新能源扩产圈地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带来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随着政策红利和市场空缺的现实驱动,越来越多门外人裹挟着大量资金蜂拥...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带来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随着政策红利和市场空缺的现实驱动,越来越多门外人裹挟着大量资金蜂拥而至,中国汽车行业早已摆脱了制造业的单纯身份,成为潜规则盛行之地,创造”BBBA“德系四强车界奇葩说的宝沃,又一次令业界目瞪口呆。



牛车网昨日获悉,宝沃汽车计划将密云工厂原用地范围进行改造,新增18万辆的产能,用于投产新能源汽车,预计率先投放的将是BX7 EV纯电动版。然而,于2016年初在国内上市的宝沃汽车实力并不强,此次大手笔投资尚未见踪影的新能源项目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在雄安特区成立,北京制造业面临外迁的大背景下。

由于国家发改委3月底披露,正在起草中的《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国家将“禁止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严格控制现有汽车企业扩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业界认为,宝沃汽车实际控制人福田汽车总经理王金玉暗度陈仓,以新能源汽车名义为宝沃燃油车扩产,并享受政策补贴、圈地等诸多利好。

因为,算上北汽之前给自己确定的“2020年新能源产能达到50万”的小目标,仅宝沃和北汽两家68万的产能,已大大超过了北京市计划在2020年推广40万新能源汽车的数量。

说来奇怪,在标榜自己是“德系四强”被群起围攻后,BX7还没站稳脚跟,宝沃就转战新能源风口,想搭上新能源的顺风车,再次“从头做起”。然而,这18万的产能真能在新能源领域得到释放吗?



2016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2.9万辆,宝沃的18万产能,究竟何时能派上用场?新能源的确是全球市场的未来走势,但目前唯一确定的就是背后的“政策”和“补贴”。要想真正实现弯道超车,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但在真正有说服力、让消费者有购买欲的产品问世之前,资本却率先涌入。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各大车企发布的信息,有32家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布局,涉及投资达3110.58亿,如果能如约释放产能,到2020年将达到696万辆。相比国务院规划提出的2020年达到500万辆绰绰有余。

仅在电池方面,据兴业证券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为90GWh,然而就目前预估,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会达到170Gwh,超需求量7倍。

但问题在于,过剩的产能真的能带来新能源市场的生机吗?

显然没那么容易。

据乘联会近日公布的数据,国内3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7568台,环比增长67%。消息一出, 新能源“市场导向”、“厚积薄发”等声音此起彼伏。想来,这种声音恐怕会气坏了某自主品牌老总,毕竟在他看来,国内新能源市场乱象丛生:“大家都知道现在电动汽车企业靠什么赚钱……卖了多少不重要,得看他卖到了哪里。”

于是,我们无法忽视另外一组数据:1月份,在政策调整和目录重申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惨淡,仅为5423辆,同比大跌61%;2-3月的触底反弹,很大程度上缘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补贴政策以及补贴目录的明朗化,其中,北京的政策拉动力度和纯电动销量呈正比:北汽EC系列、知豆D2、北汽EU系列位列销量的Top3;而销量倒数第一的则是“高端纯电动”腾势汽车。插混则在主要在上海销售,而广州深圳在新能源的表现却始终一般。

由此,我们可认清两个现实:第一,国内新能源销量仍依靠政策支持,特别是地方政策。随着北京新能源牌照指标的递减,2017年新能源销售市场的表现仍面临一场冒险;第二,目前“卖得出去”的新能源汽车,走的仍是中低端路线,腾势高端了好几年,却早已被市场打入了冷宫。

拥有多年市场经验、一心打造新能源蓝图的车企尚且如此,“出走多年”后被福田全资收购,缺乏用户认知和肯定的宝沃靠什么赢得市场?况且宝沃在新能源上称得上是“白纸”,目前仍停留在概念车的阶段。

这样看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道阻且长,但参与的企业却与日俱增——申请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就已超过了200家。新旧造车势力看重的,究竟是用户的痛点、市场的空白,还是巨大的红利?

东软资深资讯顾问、汽车行业自由撰稿人张翔博士曾表示:“特斯拉单靠销售ZEV积分,每年有可能获得10亿~50亿美元的排放权收入”,财富如此巨大,足够每年都买下一座“太阳城”。

但除了政策补贴、号牌福利之外,企业真正应该面临的却是新能源的诸多痛点:充电瓶颈、续航焦虑、质量控制、后期维护等等。真正地驾驭风口,而不是乘着龙卷风铤而走险。宝沃“家道中落”后,刚刚通过福田重获新生,除去成长期、叛逆期后,留给宝沃崛起的时间弥足珍贵。宝沃在刚刚学会站立时就想奔跑,是想占赛道,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关注 牛车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