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很多很多无用的书……

 

书,读还是不读?...



《读书毁了我》,相信不少人是被这书名吸引而来。无论你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比如下面这位读者:





《读书毁了我》(Ruined by reading;琳达・施瓦茨著,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像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的思考与心灵的自言自语。她本不是要说给你听,只是一不小心被你偷听了去。

对于从童年就开始的阅读生命,作者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躲在书籍遮蔽的光影里,禁不住忧思平生嗜书癖好。一切何所为?我想寻找的又是什么?”


“当真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吗?是我自己选择的,还是被人选择而已?”
“这么耽于幻想多少年,我得到了什么?一个感觉,一种质地,一道光环,芳香、微风。”
“这些东西难道值得投入一辈子?没有这些东西,我的头脑会不会更超脱一些。”
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不免有些小家子气,但难得的是读书人与读书之间那种血脉相通的亲切,如同恋人们之间的相互揣测。
《读书毁了我》全篇从《纽约时报》上一位中国学者的话起笔,“多读只似作茧自缚,不若信由身心开放。须时时谨防他人思想扰乱一己通畅的神思。”展开了作者对“读书”的思考。案头堆积的书山与印在薄薄纸片上的几句话,形成了鲜明对比,促使作者对“读书”本身产生了质疑和思索。


在作者对阅读生命的回忆中,出现的形象是芜杂的,叙述的线索也并不明晰,阅读与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胶着在一起,家庭的生活碎片、阅读场景,母亲的绞肉机,烹饪课的零散回忆,寂寞灰色的童年,给生活带来安慰的阅读,初读起来有些庞杂、晦涩(毕竟是讲述人家自己的故事,何必要你事事能懂),细细读来,确可以体味生活与阅读的血脉关系,你很难从生活中将其阅读剔除,或是离开生活来谈阅读本身,它包容了一种私密的成长年轮:个性的演化、品位的潜移。阅读绝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赏玩,而是从远古而来生生不息的智慧的力量,在读者的生命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

进入21世纪,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渐渐卸下了历史沉重的枷锁。然而,效益和速度主导的生活却引发了人们的忧思,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2004)的流行即是明证。
- 投稿&转载 -
邮件=shufangji2013@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往期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值班编辑
=
毛毛


    关注 书房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