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咚咚咚”,最美的记忆

 

村口咚咚的声音,是最深处的记忆老家的磨房,总是让人怀念...


村口渐渐远去的咚咚声





少小离家,在外独自生活已有二十余年了。每次回老家过年,妈妈总要为我准备好多特产,其中,一包洁白的糯米面是少不了的。虽说糯米面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市场上很容易就买到,老家的这包糯米面却不一样,看到它,就会想起小时候村口水碓房里“咚、咚”的舂米声。


过去,没有碾米、磨面的机器,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水磨房。水磨房的作用可大啦,全村一年四季所食米、面都得靠它们,磨房磨面,碓房舂米,分工明确。老家盛产稻米,而糯米的品质尤为上乘,用它舂出来的糯米面色泽净白、口感酥软,是制作汤圆的上好材料。进入冬季,家家户户都要上水磨房舂米,为过年精心准备米糕面和糯米面。舂米的日程被安排的满满的,平日比较冷清的水碓房也就成了最忙碌、最热闹的地方。在农村,人们“昼出耘田夜绩麻”,但舂米这个事情却被安排得十分有序,谁家也不争抢,总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年年如此。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咚、咚”的舂米声就一直回响在村口。



作坊就在村口,是两间简易的瓦房,一间磨房,一间碓房,它们或因年岁的久远已显得有些破旧。磨房有些小,里面有一对扁圆柱形大石碾子,相互摞在一起,成了石磨。石磨利用水力的带动,伴随着石碾子的“隆、隆”声和和麦子、玉米被碾压散发出来的清香,细细的面粉就源源不断地散落满了石盘。磨房的左侧就是碓房了,约有两个磨房大小,屋里有四个木制水碓,身子的三分之二在屋里,尾巴则伸到房外,一条手工打制的粗壮青石被牢牢地扣入头部,样子看起来像几匹马。房子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水车,一根几人合抱的木柱是水车的轴,乌黑的身躯上长满了绿绿的青苔,轴上装有几根木方,伴随着水车的转动,木方就能击打到水碓的尾巴,水碓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不辞辛劳地“啄”石坑里的米,又白又细的糯米面就这样舂出来了。





等轮到自个家舂米的日子,小孩子也跟着去,忙是帮不上的,要帮也会是帮倒忙,主要是好玩。舂米是精细活,一般都由妇女们来做,记得舂米的时候,妈妈总是双膝跪在水碓旁,趁它被敲击上翘的瞬间,用手迅速掏出石坑里面的舂好的米面,动作干净利索。那时老是担心:“那么重的石条,会不会扎到妈妈的手!”其实,担心是多余的,舂米这个活计是老祖先的智慧凝聚和经验积累,是白家人用勤劳的双手“舂”着美好的生活。

后来,随村中出现了电动磨面机,使用水磨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村口的水碓房和水磨房也相继撤除,留下来一块荒芜的空地,“咚、咚”水碓声已永远听不见了。听说,在老家,保留至今的水碓已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家乡人依然执着于用水碓舂米舂面,哪怕走很远的路,只有看到熟悉的水碓,听到“咚、咚”的舂米声,心里边才会踏实,过年的那碗汤圆吃着才够精道。


村口,水碓的“咚、咚”声已渐渐远去……




注:本文章中的视频等资料由段鹤康提供,感谢他的资料。
END


小编,你好呀,我是你们的粉丝,谢谢“文墨之邦”唤起了关于家乡的记忆呀,除了凤翔,你们还可以多增加些别的村庄的内容吗?

谢谢您的支持,当然可以呀,本来我们文墨之邦公众号就是要反应整个凤羽的情况,由于我们工作组没有各个村庄的人分布,所以做的还很有限,我们素材还一直不够呢,欢迎大家提供一些家乡风土人情或者生活的,工作的素材。对了,您可以帮我提供一些吗?


很乐意呀,我是源胜的,好开心为你们提供素材,但是我不在凤羽,我可以让我的小伙伴或者家人给你们提供线索呢。对了,我还认识凤河,上寺的同学,我和他们说,有线索就提供给你们。

当然可以呀,有像你这样的粉丝真是太好了!希望大家帮忙我们多多发动身边的人,为我们提供素材,也可以将你希望看到的风景留言给我们。如果您有作品或者素材,可以直接投稿到邮箱:chinamanwx@aliyu.com,可以直接私信后台留言,如果有临时现场的线索也可以拨打电话18213328286。


我也是你们的粉丝,是凤羽白米的,每天晚上都在等你们的更新,我在外面打工,看到了你们的推送,就像回家了一样,家乡的微信号特别亲切。你们更新时间是什么时候呀?

您好,因为我们的素材和时间都有点少,工作组人员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只好把更新时间换成一周三次,差不多二到三天一更新,当然!!只要是有好的投稿或者线索,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发布,所以大家多多投稿呀!!!




本期编辑:诗夏
长按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文墨之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