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京剧大师梅葆玖

 

2016年4月25日上午,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点击标题下「新书季」可快速关注
2016年4月25日上午,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演员。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梅葆玖先生于2008年BTV盛典表演的经典唱段《贵妃醉酒》的视频,大师仙逝,音容犹在)


梅兰芳与梅葆玖

以下向大家介绍2本书籍,有助于更深入了解这位风华绝代的京剧大师以及梅派艺术。两本书都由梅葆玖大师亲自作序。

《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上、下编)



《梅兰芳沪上演出纪》(共2册)
(上编《戏码》、下编《梅讯》)
张斯琦 编著
中西书局
上编《戏码》简介


京剧大师梅兰芳和梅派艺术,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1913年,梅兰芳首次莅沪,登上丹桂第一台,是他个人从艺生涯的重要关键。1913年到1954年,梅兰芳每次来沪演出都会引起极大轰动。其间他还曾举家定居上海十余年,在此蓄须明志。《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上编)保存整理了梅兰芳及其班社从1913年到1954年在沪上演出的主要信息,其中包含每天完整的演出戏码、主演配演,并记录了当时报刊对于一些重点剧目的宣传广告。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梅兰芳个人的演出史、梅派艺术的形成过程,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上海京剧在各个时期的市场状态。
下编《梅讯》简介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梅兰芳作为引领社会审美风潮的艺坛领袖,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戏剧界,更波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他将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戏剧带到美国、苏联、日本、欧洲,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戏剧的形式向世界传播。《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下编)所收录的《梅讯》,是20世纪20年代《申报》上的专栏,1920年、1922年、1923年、1926年、1928年梅兰芳莅沪演出期间,均逐日连载发表,由赵叔雍等人执笔,多记录梅兰芳舞台演出以外的社会交往,还收录了大量海上文人为梅兰芳所作诗词。1930年梅兰芳访美期间,《申报》亦连载《缀玉轩游美杂录》,详细记录了梅兰芳在美行程,是较为可信的史料。


梅兰芳《彩楼配》饰王宝钏剧照。 从化妆、 穿戴风格来看,这张照片应该是摄于梅兰芳20岁左右的时期
◆梅葆玖
上海这座城市,承载了中国近代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京剧重镇,特别对于我父亲梅兰芳的艺术生活,以及梅派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极重大的意义。1913年,父亲首次登上申城的舞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演艺生涯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关键”。1933年,我父亲举家移居上海,在这里排演《抗金兵》、《生死恨》。1939年后,父亲又在上海蓄须明志,不为外侮演出近八年。解放后,他多次带着我、带着梅剧团登上中国大戏院,登上人民大舞台,在这里亲身完成梅派艺术的传承工作。可以说上海是我们梅家的一个福地。
1913年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时留影


我本人也出生在上海,当我翻开这本《梅兰芳沪上演出纪》,许多历史又重新浮现在眼前。从1913年开始,父亲历年赴沪演出在书中都有很详尽的记录,每一天、每一场的主演配演,包括从开锣到大轴或送客的所有戏码,都被认真地发掘出来,并统计出每一期演出中各个剧目的场次频率,这对研究当时的京剧演出市场以及新旧剧目上演情况,都很有参考价值。书中还保存了许多当时《申报》上对我父亲演出的宣传广告,其中有很多是跟梅派本戏有关的,像对一至四本《太真外传》关目的介绍,对《春灯谜》各个情节的介绍,这些广告词都是请文人写的,这对我们今天了解这些剧目的原貌,乃至复排这些戏,都有帮助。

父亲的演出史,因为种种原因,有些问题被以讹传讹。像《生死恨》首演日期,曾有著作写1933年,还有的写1936年。再如金少山首次为我父亲配演霸王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这本《演出纪》中的记录,是根据《申报》等原始文献整理的,都有准确的说法。《生死恨》首演于1934年,金少山首次配演霸王是在1926年,诸如此类的问题,书中的记载与考证都有根据,可称得上是信史。

梅兰芳《生死恨》剧照
这本书里除了记录我父亲的演出历史,还收录了不少当时上海各界的评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申报》上的连载报道《梅讯》,主要作者赵叔雍是与我父亲多年相交的好友,这里几乎记载了1920年、1922年、1923—1924年、1926年、1928年—1929年父亲在上海与文人、商人等各界名流的交往情况,细致到每天均有记录。当时我父亲很重视与文人学者的交往,像海上的吴昌硕、何诗孙、朱祖谋、况夔笙等等,《梅讯》登载了许多文人为他做的诗词,都是难得的史料。这些史实足以说明,注重文化素养对一个演员提高艺术水平是何等重要。在这一点上,父亲的做法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典范。

这本书中收录的史料,使我想到当时的艺术评论并不是“一边倒”,会有很多负面意见,这些评论对我父亲的艺术发展同样重要。像书里收录的20世纪20年代《晶报》上的一些文章,就有些尖锐但中肯的真知灼见。一个演员如果真的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只听好话是不够的,要听取多方面的反应,而评论界也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像这本书所展现的那段历史,即使像我父亲、杨小楼先生、余叔岩先生这种等级的艺术家,那时的评论家实事求是,敢于指摘,并不是“万马齐喑”,这种现象还是值得当下艺术界思考的。

此外,书中做插图的数百幅历史照片,都是很珍贵的,诸如1928—1929年我父亲在上海荣记大舞台演出的实况剧照,有七十多张,展示了父亲盛年时期的舞台原貌;1938年我父亲蓄须明志前在上海的最后一期演出,老生是奚啸伯,有刘忻万先生拍摄的几十张舞台记录;1945年后父亲重新登台演出后的各种剧照等等。还有一些父亲在舞台之外与朋友、名流的合影,编著者也都尽可能地做了考证。这使后人能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1928年上海荣记大舞台《宝莲灯》梅兰芳、王凤卿实况照片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著作,是由上海戏校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张斯琦用了几年时间完成的,书里各种史料的整理、排列、校勘,都可以看出斯琦下了很大功夫。像1928年我父亲的舞台照片,他根据舞台旁边的广告及预告,结合演出记录,考证出了照片拍摄的具体日期。用这种治史的精神来研究京剧、研究艺术,让我看到了学术领域的规范传承,很值得宣扬和推广。上海戏剧学院及戏曲学院的领导有着不同平凡的视野,能将这本书作为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出版,足见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力。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在20世纪的一大载体,它的历史本身就是社会史、艺术史的一部分,理应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我期待能有更多类似的著作出版!

是为序。

2015年8月

《梅派艺术传习录》

郭宇 编著
中西书局
内容简介
梅兰芳1894年生于梨园世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八岁学戏,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艺术成就,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书分五辑,以梅兰芳自述与他人赏析及回忆的形式,收集整理近百篇论艺文章和两百余幅珍贵照片,对其舞台表演艺术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毋庸置疑,《菊坛名家丛书:梅派艺术传习录》对于如何研习和继承梅派艺术及京昆艺术精髓,颇值品鉴。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行购买喔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中西书局”,更多精彩内容请戳)


    关注 新书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