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甜、假专家、装孙子,老人是如何被保健品推销“套路”的?

 

很多人不解,平时哪些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老人,为何总是掏光家底的去买保健品?...



很多人不解,平时哪些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老人,为何总是掏光家底的去买保健品?

当保健品的魔爪纷纷伸向老人,他们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了保健品团队的“俘虏”。保健品能不能保健不知道,却让老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神奇的“洗脑术”一年一度的校招季又开始了,和江南皮革厂是老乡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打出了“招聘”的字样。但是面试官并没有告诉应聘的大学生,这是保健品的销售岗位。录取之后的大学生被安排了为其一周的封闭式培训。从晨跑到口号,从素拓到分组竞争,隐隐嗅到了“洗脑”的味道。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人给被管理者灌输的思想就是:我们只是给老年人带去健康和陪伴的媒介,以及整个行业带来的美好前景。公司的“老人”们讲述到自己的经历是,买车买房全都具备了,一阵慷慨激昂。然而,他们也不过十七八岁,工作也不过四五年。也是这样一段发言,让听众们也打起了“鸡血”,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

随后,这些知识分子开始去实习,主要任务就是给老人们详细的讲解保健品的好处。一传十,十传百,对于那些购买保健品的“先行”老人们,不会否认买的保健品不好。那岂不是在打脸?

从公司到老人,一次又一次的洗脑,销售人员看到保健品也仿佛看到了“灵丹妙药”。当然,保健品销售员要掌握“话术”,从发传单到拉人进店,从团购到送礼品,公司都会在培训时着重来讲解。开辟新天地当然,保健品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的目标客户就是老小区。老年人比较多,目标人群大。公司专门培训保健品销售员的“话术”,他们是一定要背会的:最开始要和善的和老人接触;只能叫叔叔阿姨,这样显年轻;不能说“保健品”,只能说“保健食品”这样才更能有安全感。

而且聊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根据老人的“财力”来定位他们是何种阶层的购买力。下班后的保健机构并未停歇,因为他们还有对“目标人群”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第二天与老人的聊天计划,甚至精细到第一句话说什么,要用什么表情。

当然,为了吸引老人,会用鸡蛋,大米,“生态养生杯”“印度养生袜”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听课。只要你来,就免费送你。

进店之后,强行给自己冠名“养生专家”头衔的“专家”来讲课了,这些“专家”的任务也很繁重,给老人制造各种恐慌气氛,代入感十足,加入危机意识。还会时不时的给出建议,说到底就是你需要吃这个保健品。当然,很多老人不信,但是拿了人家鸡蛋、大米,往往很少提出公开的质疑。

为了让老人买东西,保健品公司还会制造出“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千年不遇的“优惠活动”,放在老人面前,在软磨硬泡中老人答应购买并签字。签字之后,为了防止老人反悔,销售员直接将产品送到了老人家里,当初拆开数货验货。甚至劝老人当场吃下,还要陪同老人一起去银行取钱,完成交易。

精心设计的“双簧”如何才能让老人对自己信以为真?其实还是要下苦功夫。免费安排自己比较熟悉的老人进行专家“诊断”。不仅如此,还好和专家“演双簧”。

在专家肯定产品的好处后,销售人员开始为老人争取优惠,专家当然不会同意。而终于在销售员的软磨硬泡下,可以允许送给老人价值8000元的产品以及赠品。而早在诊断之前,销售人员和专家早已串通好,所谓软磨硬泡的“优惠”,也不过是按照剧本演的逼真。

据统计,买保健品的老人一个月花费一两万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销售人员的提成也高达20%。爱心呵护下的“别有用心”当一个老人成为销售人员的顾客时,他们的任务量就更重了。每天陪在老人身边,买菜做饭,送水果陪聊天。孤独的老人渐渐的被潜移默化,当家里停水停电时,老人们先想到的是销售员;当老人生病时,陪他们看病的也是销售员。不仅如此,保健品公司还会组织超低价格的旅游。销售员们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背包。晚上帮他们端洗脚水点蚊香。旅游之后,80%的老人都会买保健品。有老人说:“买产品不是真的觉得好,而是你对我好。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保健品公司都这样,有的公司为了赚取暴利,往往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一个一个城市的老人轮流被坑。更严重的是,有些保健品,本身就存在着有毒有害物质却一直在市面上流传不止。盛世浓妆下的腐肉残骨。

(来源:氪星情报局)


    关注 食品锐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