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美的人生才精彩——读《谈美》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1932年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写的“第十三封信”。作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1932年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写的“第十三封信”。作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在这封信里“像平时写信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娓娓道来,让读者恍如与之亲切面谈。他说:假若你看过这本书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也确实如此,这本小书令我们轻松阅读但获得的却是深层收获;你会感到自己愉悦地被神明点化着,读着读着,你甚至无限感谢生命,对人生、对自己充满更高更美的期待。

《谈美》它在启示我们,不美枉活;它在指引我们,求美的人生才精彩。

○我们为什么学美——人生有趣无俗

朱光潜先生谈到,“俗”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这让我们对学美的意义一下子了然于心——学美是为了免俗啊!这又让我想到东坡居士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一切美的事物着实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我们每个人除了做自己,也都有好多个社会角色,可能是丈夫或妻子,是爸爸或妈妈,是教师或亲友。学美不仅仅让自己的人生有情趣,同时更做美的使者走向家庭亲友,走向成长中的学生,我们将有幸影响和塑造许许多多有趣无俗的生命。

你看这段话朱先生是如何看待“功名与美”的。“秦始皇并吞六国,曹孟德轴轳千里,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是啊,再伟大的功勋也只是一世,不过百年,而人类的心灵却被思想家和艺术家伟大的思想和作品中所散布的星光永恒地点亮。让我们珍爱这璀璨星光,如果能,也努力散布几缕星光去照耀历史的天空。建筑、雕刻、绘画、诗词……这些美的所在,让我们前可见古人,触摸他们千年的才思;后可约来者,与其同享永恒的美好。

○它们为什么是美的——美是有道理的

倒影为什么比实物美?陶渊明闲适的田园生活需想见农人烈日行风的苦涩,而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提出因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而倒影有。

这些解释让我欣喜,它向我道明了美之所以美,美是有道理的。了解了“艺术与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的道理,我更能理解诗歌为什么要押韵,戏剧中的面具、高底鞋、腔调都是为了有距离于平常,绘画、雕塑都不与实际生活完全相同,对“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话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了。想想戏曲、书画、建筑、文物……丰富的艺术门类里那些夸张,渲染;那些清丽,华美;那些姿态,步履;那些线条,色彩;那些符号,元素……在适当的距离里,我们欣赏着世间的大美种种。

美是有道理的,你再看朱光潜先生的总结:是美就不自然,是经过人情化的。情人眼底出西施,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的自然。美的欣赏也是把自然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物我同一的移情,比如书法有骨力、神韵、姿态、气魄,是把墨涂的痕迹看做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将心中意象移到字本身上去。

○学美之于教育教学——懂美才更懂教育

更有味道的语文。作为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对文学作品有着精彩的赏评。“诗经《王风黍离》,诗人何必说一遍又一遍,因为情感原是往复低徊缠绵不尽的,意义上似重复情感则不重复。”这里对于重复作用的分析多好,多有滋味。“严沧浪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始有佳句。如《江南》单看起来每句都无特色,合起来看,全篇却是一幅极幽美的意境。不仅汉魏古诗,后世也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长相思》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钱起的《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句子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变成不重复。”这段评论对于我们教学这几首古诗多么有帮助,举一反三来看我们还会发现其他类似这样“用情于散漫句子而意境深远”的佳句,学习像朱先生一样去鉴赏诗词,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教出更多的滋味儿。

更有依据的诵读。“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筋肉活动成了习惯以后就非常纯熟,可以从心所欲,笔到意随;但最初养成这种习惯时好比小孩子学走路总要跌几跤才可以学会。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所谓‘思路’并无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读过这段话,我们对于技艺的培养过程和其道理就再清楚不过了。是啊,戏曲歌舞、书画篆刻,包括体育运动、女工、厨艺等,不都是将技艺练在不同部位的肌肉里了吗。

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就更是同理了。曾国藩《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到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要看自己的诗文的气是否顺畅,吟哦时候舌间所习得的习惯动作就可以再现出来。从此可知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多么精当透彻的解释!这使得我给自己多年在学校开展的经典阅读、经典诵读活动又找到了一份依据,我将站在更高的意义上做好我们的阶梯阅读和诵读工作。同时这段论述让我感觉诵读如此神奇;人,如此神奇!

更有意义的游戏。朱先生在书中写到游戏的本质,让我对儿童游戏里的教育意味和成长作用了解更深入,对人的游戏的心理需求和积极作用也更有所理解。他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向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小孩心里印上大人骑马的意象,这意象成为他情趣的集中点(欣赏),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于是有骑马的游戏(创造)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但在幻想境界中仍保持着郑重其事的态度。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人情化是儿童所特有的体物的方法。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骑马的游戏是他弥补现实缺陷的一种方法。

“艺术家虽不失其赤子之心,但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艺术都带有社会性,游戏不带。艺术不是只达到表现,它还要传达。艺术与社会如花和土壤。游戏只顾表现,逢场作戏,艺术还要把意象进一步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则必有作品。”这里又明了地比对了游戏与艺术的关系,也令我从中想见游戏与教育的亲密关系。

更为科学的课改。朱先生在“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一节讲道,“王静安《人间词话》‘四言蔽而有楚辞,楚辞蔽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同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皆由于此。’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者归纳为原则、规范,因为它是人类共同情感的需要。但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这段评论,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课堂转型工作多么富有指导意义!由此我领悟到,凡是一个模式能套上一切人物时就不能适合于任何人;白云小学和乐课堂“四轮五环”基本教学模式只能在结合了各学科、各年段、各种不同师生实际的教学样式里才能焕发生机!近两年的教学样式提炼和完善工作已经验证了朱先生的话。这让我感受到美学——人学——教育学的骨肉相连、神魄相通!懂美才更懂教育!

下面又说“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清晰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这深深启发了我,在课堂转型工作中选择了“先自上而下为主构建基本模式,后自下而上为主提炼具体化的教学样式,全过程的上下联动”的策略。“从整齐入手”及从基本模式的思想和规律入手,我们提出变式应用“三不变”、“三不定”和“四尊重”原则,使老师们提炼教学样式的实践中有“创造的本能和清晰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有自己的创造”。

更具人格的一生。“过一世好生活好比做一篇好文章。好文是完整的有机体,一字一句可见全篇精神的贯注。陶渊明‘见南山’不能误印为‘望南山’,因为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予,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三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多精彩的一段话!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举止。一字一句见全篇,有人格的人生就是由“字句”到“篇章”对真善美的谐和完整与一以贯之。我觉得人格上的“统一”与“坚定”难能可贵。

朱先生又启发我们,有人格的人能对生活彻底认真,又能看重一般人看轻的,看轻一般人看重的。看重事上知道执着,看轻事上知道摆脱。如苏东坡论文为人,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再如王徽之雪夜乘舟访友过门而去,“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朱先生还启发我们,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絮叨事物能否欣赏。面对车水马龙的世界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穿行,“慢慢走,欣赏啊。”

求美的人生才精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引领着我们教师一生的修为,更指导着我们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求美的人生更精彩,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追求真善美,一起认真而富有情趣地生活!


    关注 大连市中山区中心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