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最古老又最现代的教育诉求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同一问题不同解答:孔子对于不同人问的同一问题的解答是不同的。同样问到“想到一...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同一问题不同解答:孔子对于不同人问的同一问题的解答是不同的。同样问到“想到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可以去做了吗?”的问题,孔子给学生子路的回答是,“那怎么可以!有父亲和兄长在,你至少问问他们,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给冉有的回答却是,“你认为正确那就马上去做,还犹豫什么!”孔子背后的原因是,子路勇敢,有时莽撞冲动,所以需要抑制一下;而冉有比较谦虚退让胆小,所以需要鼓励他。

不同年龄不同侧重:孔子深谙人性,认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上有不同的教育侧重。他有著名的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深知生命脆弱,易受伤害,道德无暇,易受污染,所以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勿过分耗损生命,更不能无端浪掷生命。这是对人对生命多么深刻深情的爱!

不同群体不同教法:孔子认为人的天赋、基础和悟性都是有差别的,差别形成不同的群体,那么教师的教法就相应有不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见孔子尊重差异,基于差异,利用差异,他对教育的规律把握得十分准确。他上课常是和一组组学生聊天,二三子,三四人,大家一起讨论。这种景象就像江海里的大鱼带小鱼,亲密自由,各得其长进,各得其乐趣,多么令人向往!

教育传统,得心应手。

两千年时代变迁人性不变,教育规律不变。符合人性、符合规律的教育传统,我们需要得之于心,成之于行。

读过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你如何辨证地理解“一碗水端平”,完全不同的对待和解答背后,爱是一样的,用心是一样的,促进成长是一样的,这才是骨子里的尊重和公平。老师,你能不能、善不善于因人而异去教育学生,你有没有将“一视同仁”做成了表面,甚至于僵硬?教育更需要中庸的思想,中庸即适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过”与“不及”都是没有做好因人而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想我们教学辅导里的“面批面改”,就是一种很好的来自传统的因材施教。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讨论的是学生自己的、个别化的问题。学生更加温暖,教师不再空洞。前些天听过徐健顺教授讲的传统书塾,老师的位子在后门边,是个相对私密的区域,方便单个指导学生。指导是个别化的,声音也小,既不影响群体,更保有被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隐私。这是多么有心有爱的教育!

从孔子那里,我们了解了很多自己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这些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传统,我们实在应当得之于心,学其精髓,得其要义,再付诸于今日的学生,今日的学校和课堂。峰回路转,选择性和个别化已经是当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我们的学校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它?让我们加油!


    关注 大连市中山区中心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