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央 “三大奖”为啥不包括“嘉庚奖学金”?!

 

别说你连“三大奖”是什么都不知道!...

又是一度期中考,

大家试卷和论文还写得开心吗?

也许,咬咬牙一努力,

明年的“三大奖”

就是你的了!
啥?你不知道“三大奖”是什么?

是国奖+国励奖+研究生奖学金?不不不...
文庆奖学金

(林文庆)
本栋奖学金

(萨本栋)
亚南奖学金

(王亚南)
厦门大学的“三大奖”是校庆奖学金中级别最高的三大奖学金,包括“文庆奖学金”、“本栋奖学金”、“亚南奖学金”,全校学生中,每年仅30名同学能够获得,是厦大学子们的梦寐以求的荣誉。
原来“三大奖”这么有来头,

虽然很难拿到,但如果能拿一次,

那感觉大概格外有成就感吧!

不过,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闪过一丝疑惑...为何“三大奖”里,

没有以校主陈嘉庚的名字命名的奖呢?
其实,“三大奖”一开始的设置并非如今日所见。

早在厦大初建时期,为了奖励品学兼优的清寒学生,就开始设立各项奖学金和补助费。1937年,厦大即将转为国立之际,为纪念陈嘉庚独力创办大学的功绩,教部特制定纪念办法纲要,第一条便是“设置陈嘉庚奖学金若干名”。因此我们早先所称的“三大奖”应是“嘉庚奖学金”“本栋奖学金”和“亚南奖学金”



“三大奖”设置的变动原因是“嘉庚奖章”的出现。

2013年4月6日的校庆大会颁奖会场上,两名优秀学子首度获得了“嘉庚奖章”。“嘉庚奖章”作为厦大学子的最高荣誉奖,评奖制度极为严格,对获奖学生要求颇高,若没有符合条件的学生,该奖项宁可空缺。因此,“嘉庚奖章”是对厦大学子的最大肯定,也是众多学子的追求。

闪亮亮的嘉庚奖章,

寄托了多少学子的高远志向!

作为厦大人,

我们对陈嘉庚先生的故事已再熟悉不过,

然而,“三大奖”背后的三位“男神”校长,

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林 文 庆

带草创之时的厦大步入正轨

任职时间:1921-1937年


主要贡献
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阐明世界文化”为办学宗旨,确立了厦大初期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多学科体系;以“止于至善”为厦大校训,把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作为教育目标;主持筹办国学研究院,其学术传统影响一代代厦大人。


校长故事
1921年,林文庆先生放弃了好友孙中山提出的外交部长职务邀请,远赴厦门大学出任校长。他治校十六载,十分注重年轻人高尚品德的养成,当时,凡在考试中舞弊的学生,一律开除处理。他以“止于至善”为校训,表明厦门大学应该是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追求最高理想,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的境界。除此之外,林文庆先生也求贤若渴地致力于引进优秀师资,经他主持安排,林语堂、鲁迅等北大名人南下,厦大一时“群贤毕至”。


寄语学子


要有即知即行,自修自立,说得到,做得到的精神,不要只成为消极的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而且还要成为积极的成大业立大功的伟大人物。因为仅有道德的,不过是一件外衣,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力行的精神。人格才会充实丰满起来,这样才会养成高尚的人格。
萨 本 栋

让厦大在战火硝烟中发展壮大

任职时间:1937-1943年


主要贡献
抗战时期,组织举校内迁长汀,苦心办学,为厦大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使厦大在海内外获得“南方之强”美誉。


校长故事
萨本栋先生舍身治校,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厦大。萨先生最爱打网球,曾是清华网球代表队的主力,然而来厦大当校长后,事无巨细地奔波繁忙让他连打网球的时间都没有。到1943年,曾经潇洒英俊、器宇轩昂的萨校长已是“面色苍白,弯腰驼背,拄着拐杖”。即使如此,萨先生对自己的要求依然十分严格,校长职务之外,他每学期要上2、3门课,累得腰直不起来,不得不依靠校医做的铁衫来支撑身体,坚持给学生们上课。


寄语学子


在艰危中,须特别努力份内职务,务求无负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将厦大收归国立之至意。
王 亚 南

为新中国时期厦大的发展铺路奠基

任职时间:1950-1969年


主要贡献
作为厦大新中国时期第一位校长,奠定了经济、管理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确定了厦门大学培养研究人才、科学家的育人目标,倡导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厦大发展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扎牢了根。


校长故事
王亚南先生首先是一名杰出学者。他首译《资本论》,为国内“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奠定基础。他一辈子都在学习、研究、工作,发表了41部学术著作(译作)和340多篇学术论文。作为厦大校长,王亚南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要把学生们培养为能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人。他懂得赏识有学术精神的人才,是陈景润的伯乐。


寄语学子


科学本身是由浅入深的,学校的学习也是根据这原则来进行学习的,我们就应按这计划进行学习......许多人学习方法是零碎,支节,重点搞不清楚。把重点集中联系起来,就是科学的系统知识。




设立以校主名字命名的“嘉庚奖章”和以三位杰出校长名字命名的“三大奖”,不仅是为纪念校主、校长们为建设厦大作出的卓越贡献,更是把他们身上的著学品格、做人态度、学术追求,传递给一代代厦大学子。

老一辈校主、校长们留下的南强风骨,将厦大锻造成了一座坚强而厚重、朴实而开拓的高等学府,这笔母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的求学立身之本。
饮水思源,

今天,生活在厦大的我们,

不能不感谢校主、校长们当年的倾身付出。

看完他们的故事,

听完他们的谆谆教导,

要撸起袖子,继续努力啦!
厦门大学

文/整理:肖若澜 许新怡 蒋丽

参考资料:

朱水涌《厦大往事》

《厦门大学报》(复刊第1152期第17版)

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蒋丽



    关注 厦门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