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诚|读书当读经,治学如阅典

 

“大抵中西读书之法,观博择善,求精务熟,继而深思颖悟,印心通玄,路数不出此耳。”...



【编者敬按】

郭沫若先生说:“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如果说红茶给了打开鲁迅先生作品的正确方式,那么作为红茶的助教,梓诚学长则带来了一把打开《论语》的钥匙。

钱宾四先生说:“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钱先生此语,我并不完全认同,但也足见《论语》在先生心中地位之高。

《论语》文辞之富、智慧之深,非深入阅读原文不可体悟。于我,初读是初中毕业时,姐姐买了一套类似于“中国古代经典必读(青少版)”送我。那时,我迷恋古典文化,咬牙读完了“四书”,但决计看不出好在哪里。

高中,语文由刘甦梦老师任教。自入学始,刘老师即重视培养文言阅读,我也常常记得满书笔记,回家反复温习。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论语》自然简单不少,我也能约略理解其旨意,但不少地方仍是一知半解。

顺带一提,读文言上手时,往往染上恶习,即《文心雕龙》所谓“徒事华辞”——把文言中生僻字词用于日常写作,而不考虑其真实语境合适与否,看似“高大上”,实则欠考虑。高三时,附庸风雅,曾用浅近文言写了篇自传,今读之了无志趣,内容空泛,所附庸之风雅亦俗不可耐,足见荼毒之深。

很快进入大学,大一、大二疲于应对基础课,大三、大四准备考研、考后自嗨、群嗨、“虐狗”嗨,竟再未读过《论语》。研一暑假,网上结识@文冤阁大学士 朱先生。甫入门下,先生便令我读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还是小墨妙亭的覆宋本,字都不认识(截图如下),哪里看得懂!但难得明师收我入麾下,也便咬咬牙坚持,白天阅读,晚上写一篇读书心得,交予朱先生。截至暑假结束,就已万余字了。

供图 王梓诚

说到《章句集注》,由于难度太大,担心坚持不下去,我只好向姜楠老师求救。姜老师推荐从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入门。于是暑假里,我对着《小墨妙亭》,手捧着《论语译注》,找出生字、词,并一一在汉典、萌典查明含义。如斯下去,每天半至一篇,虽不至千字,竟也要折磨我四五个小时。好在下了功夫,每晚答卷朱先生还都满意。事后听大师姐转述,朱先生说在复旦十余载,也没见过我这么刻苦的人。窃喜!

读过了《章句集注》,朱先生知道我最爱《论语》,便推荐了刘楚桢的《论语正义》,并云“读书当取法乎上,清人十三经注疏当属集大成者”,我自是不敢懈怠。

清人注疏当属“乾嘉学派”,主张“由字义入经义”,往往一个字的解释就好几页,但正是这种稳健的学术风格,才让我看到了如《论语》般结构松散的语录体,其中也有编纂者巧思的编排——哪些编为一篇,篇内彼此顺序几何,各篇间又当如何安排。

朱子云“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想想,朱先生平日编词典,我们做英语阅读,不正是先通晓词义,理清句子结构。在文字解得通透的基础上,再看作者如何将文字构建起来,形成传达意义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是也。



《论语正义》书影

 供图 王梓诚

再后来,我还找来了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这本书很有意思,先罗列各种解释,再给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我便可以看到同一个字,朱夫子怎么想,刘楚桢怎么看,杨伯峻怎么解,还有历代大家如郑玄、何宴等的见解。

这样一来,所花时间甚巨,但理解也远非浮光掠影可拟。读着读着,倒像是英语阅读,拿着几十本原版词典,翻来覆去。大抵中西读书之法,观博择善,求精务熟,继而深思颖悟,印心通玄,路数不出此耳。

所以,我总觉得,读书要下笨功夫,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是没有错的。半年左右,每天一两个小时,啃下《论语》是不成问题的。慢慢再往《孟子》《左传》《诗经》上引。

最后再回到开篇吧,为什么钱先生如斯推崇《论语》?我想原因至少有三:

一、《论语》的内在价值无限,他所蕴含的价值观绝不是简单的“入世”、“出世”这么简单(所以我极不推荐读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解读本),更多的是处世哲学。这样宝贵的经验,青年人当然应该学习。

二、《论语》传承的力量。中国古人自汉唐即受儒家教育,儒家之最高经典即为《论语》。不读《论语》,也就无法理解文化、文学史上很多事情(说白了,小说都看不明白)。比如,同写爱国,杜甫少年爬个泰山,为啥那么激动?孟浩然早期作品都是安然隐居,为啥偏偏一过不惑之年,就坐不住了要出来做官?这些问题,读了《论语》,也许都有答案。

三、我们处在文化断层的时代,今天很少有人读古书。如此下去,不懂历史,不会处事不说,传统文化何以继承,社会主义强国梦何以实现,文化输出岂非纸上谈兵?《论语》可代表中国自唐宋至清的主流价值观,文辞亦相对浅显,有此打底,当无虑也。



供图 王梓诚

承魏宇锋君邀请,谨草斯文。闲话聊多,旨意浅陋,有扰诸君。惟愿所述治学、读书心得,不至遭于唾弃,望有更多读者亲近《论语》,而非附庸风雅。区区此心,垂鉴为荷,蔼再顿首。

最后,小编附上两张学长的读书摘抄吧。



读书摘抄(一)



读书摘抄(二)回复“红茶邮件”“慢抄书”“读书心得”“仿写”“良乡花草”“供图”,可查看求稿信息。


分享阅读

联系邮箱

荸荠庵:discover.c@outlook.com

图文编辑: 魏宇锋 


    关注 荸荠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